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
消极作用
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就走向了极端,极 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 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 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 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安 禄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山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 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弊:造成了“三冗”的危机局面 ①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局面。
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元朝在地方开创行省制度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参知政事 分行政权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三司使
分财权
枢密使
分军权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朝:皇 帝侍从、 秘书任尚 书令、侍 中,参与 军国大事 决策。尚 书令权力 日显重要。
削弱相权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皇 帝
外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以丞相为 首三公九卿组成。 且布衣为相。
九 卿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边远民族设宣慰司管理
西藏(川青部分 地区)统领宗教 及西藏事务 山东、河北、 山西
广州在元 朝时属于 哪个行省?
澎湖巡 检司 广州
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1.行省要受中央节制。
(1)民政:报中书省。 (2)军政:报枢密院,不得调动军队。 (3)财政:不得更改赋税制度。 2.定期觐见、述职。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封建 制社会)
(BC221 — AD1912年)
夏、商、西 周、春秋
秦朝——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 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2.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军、政、财权 全部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 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高原则是皇 权至上。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统一时期)
东周:周平王——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铁器时代
(大分裂时期)
三.封建社会:前475--1840年
①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
(大统一时期)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第二次大分裂时期) (大分裂时期) ②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咸阳、长安、洛阳)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 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三公九卿制度
皇帝
特点: 分工明确, 互相牵制, 最后集权于皇帝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九卿
郡、县机构
秦代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进与强化
时期 特征 秦朝 建立
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汉朝 巩固
隋唐 完善
相权 中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 不断 削弱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地方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 分权
唐朝因设地方节度使 后期藩镇割据
——相权一分为三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 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 北宋 事、三司使、枢密使 ——分割相权 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加强 发展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 宰相职权过大 设宣慰司、宣政院 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 明清 顶峰 清康熙设南书房、雍正 明废行省设三司 设军机处
侍 从 顾 问X(时期)O来自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
明神宗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三司
行中书省 布政司
行 政
都指挥司
军 政
按察司
监 察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清朝从南书房到军机处
皇帝亲信, 跪受笔录 雍正 南书房 康熙 (三足鼎立)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设内阁、置六部 皇权得到扩大 军机处 皇权到达顶峰
皇权受到限制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 “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 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 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 的王侯,世守为业。 ” 1、材料一中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 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④隋唐时期:581--907年(长安、洛阳) (第三次大统一时期) ⑤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907--1279年(开封、杭州 ) (第三次大分裂时期) ⑥元明清时期:1271--1840年(1912年 北京) 第四次大统一时期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奴隶制 社会)
(BC21世纪 — BC476年)
选官制度
维护公平公正
监察体制
秦朝:御史大夫
东汉:刺史
宋:通判 明:按察司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明清) 点拨提示: 1、历程上: 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 2、趋势上: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3、选官上: 由财产门第到公开选拔。加强对官吏的控制、监督。 4、权力的核心:
察举制
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的制度。 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
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由评品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 度。家世、财产、门第 作用: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 发展到后期以家世、财产、门第作为选官制度的 主要标准,弊端日益明显。
科举制
阶段 皇帝
隋文帝 隋炀帝
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标准 品行才学 出身门第 考试成绩
探究:从选官标准的改变你看出什么变化的趋向?
选拔的标准: 从重视出身—重视才学; 选拔的方式: 渐趋严密科学 选拔的途径:从地方的举荐—中央统一考试 趋向:1、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公正、公开 2、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
皇权 不断 加强
中央 集权
◆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 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基 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 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 元明清三代再没有出现过大分裂) 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 股取士制度和清朝文字狱是典型表现)
“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君主专制作为一种政 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 体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一方面, 积极作用: 它在抵抗外来侵略,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和巩固中国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的统一,改造河山,发展生产,创造古代灿烂的文化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等方面,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加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 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禁锢了人民的思想,窒息 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了人民的创造精神,减少了人们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机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 会,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生产的 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
宰 相 赵 普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军权 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部兵原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削实权
集行政权 文官担任 地方州郡长官: 受通判监督
特点:分权;重用文官
制钱谷
集财权 地方财赋自留少许,其余由中 央掌握
有人用这 幅漫画来 描绘北宋, 对宋初加 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 权的措施 如何评价?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县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听讼、赋税)
激徼(贼盗)
有
秩
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 任免,不得世袭。
里 (里典)
作用: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中 央 郡 县 乡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闻。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创 立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开创殿试、武举
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 目,增加录取名额
完 善
僵化
武则天
唐玄宗
宋朝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熊月之《向专制主义告别》 ①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
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