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件6(人教版必修二)
历史: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件6(人教版必修二)
《课程标准》表述:
情感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增强中 华民族要领世界之潮流的领袖意识。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 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 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汇 率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的作用、美国主导性的体现。
国 年 别 份
1937年 1948年
材料二 二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冲击了欧洲的世界 中心地位,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争结束 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 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 唯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
能力。课堂上完成基本史实的记忆。同时通过比较认识两个机构 主要 的宗旨和主要任务后,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 世界,进而领会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和重要性。 任务
异 宗旨
探究二:为什么美元曾经被称为美金?美元的霸权地位 是如何取得的?为什么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就能掌 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过渡引题
情景设置 播放视频:2001年12月在卡塔尔多哈中国成功加入 世贸组织的情景,龙永图、石广生感叹“为了这一天,黑发人 谈成白发人”。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1、世贸组织(WTO)的前身是什么? 2、何时成立?为何成立? 3、它的宗旨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
材料三 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世界所占比重
工业生产 黄金储备
40% 60%
59%
41%
其它国家
美国
材料四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其它国家 美国 其它国家 美国 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 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世界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 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 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 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 界了”。
(二)合作探究 剖析主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背景
二 、 国 际 贸 易 体 系 的 建 立
概况: 宗旨:
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 积极方面 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它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的支柱,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它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 币围绕着美元转。”
35美元=1盎司黄金(31.1035)
探究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 权和支配地位,那为什么世界各国都赞同成立布雷顿森 林体系?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从美国和
世界两个角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分析点评。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运 用辨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
一、 布 雷 顿 森 林 体 系
建立
机构
内容
实质 影响
探究一:美国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原因是什么? 其建立说明什么问题?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 生产中所占比重(%)
美国 41.4 56.4 英国 12.5 11.7 德国 9 4.3 法国 6 4.1 意大利 3 2.1 日本 4.8 1.5
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Ⅱ第八单元第22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体系的形成
江永一中 李萍
下面分五大块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简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三
四
五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第八单元“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由两方面的内容所 组成,一是与本课题相关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的形成,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问题。从二战 后世界经济格局的主题出发,本课属于向全球化经济发展转变 中前一阶段的内容,在全球化经济专题知识结构中担当着“背 景”的角色,可以认为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之 一。本课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二、第六单元, 下启(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美苏“冷战” 对峙局面的形成,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等,都是 其明确要求学习的内容。应当说,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学生有一 定的基础。美元的地位和金融危机是时下热门的话题,有可能引 起学生的兴趣。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的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对世 界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学习热情,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现 实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适应其霸权的需要,也 是其经济扩张的表现,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学习内容中, 蕴含着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和目标要求。但是又由 于本课涉及了较多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密 切,因此学生的理解存在着障碍。
材料五
二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
卢布 日元 里拉 英镑 法币
结合以上材料 分析布雷顿森林体 系建立的背景。
马克
法郎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处理能力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的史学研究能力。
“······会议最终基本 上按照美国的·····”
说明什么问题?
经济实力决定国家 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影 响
消极方面 美国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展
经济。
(三)课堂小结 情感提升
美 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中 心 战 , 后 世界货币体系 经 资 济 本 (美元中心) 全 主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球 义 化 世 、 界 体 经 系 济 化 世界贸易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体 、 系 (美国中心) 制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使知识结 度 构化、 系统化 化
三.教法学法简析
教法: 教学方式采取教师讲解式、学生自主性学习及研究性学 习相结合的方式,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 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 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启发学生。 学法:
研读史料、分析素材、释疑解问、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 学习结合。
四.教学过程设计
材料三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世界出口贸 易总额年均 增长率
1948—1960 1960—1965 1965—1970
材料四
世界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
8.00% 7.00% 6.00% 5.00% 4.00% 世界出口贸易 3.00% 年均增长率 2.00% 1.00%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和史料研读培养了学生的 0.00% 1913—1938 1948—1976 分析归纳能力,并为第24课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的相关内容 作铺垫。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背景
①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②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③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1944年7月,在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①加权投票制度 ②双挂钩一固定(美元等同黄金)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 融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展示材料
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实行加权投票 制度,指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与其在基金的配额,即 向基金的认股份额成正比。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每 个成员国有基本投票权250票,另外每增加相当于10 万美元的配额,便增加1票。这种按照资金的配额决 定各国投票权的大小的制度,使该组织实际上也为经 济实力最强,占有股份最多的美国所操纵。 材料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 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 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美国有377亿,我 国约为63亿美元。世界银行拥有的法定资本达1806亿 美元,其资金包括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营业收入和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款。现有总资产155亿美元。
(二)合作探究 剖析主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背景
一、 布 雷 顿 森 林 体 系
建立 机构 内容 实质:
①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美国 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 影响 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世界 ①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②消除了外汇管制,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 动。
影响
探究四:《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以谁为主导的?从纵向看对 世界贸易的作用如何?从横向看又能看出些什么?它十全十美 吗?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 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 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摘自【学思之窗】 材料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正式生效后,至1995年为止, 共有128个缔约方。经过八轮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 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 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有10万种。同期内世 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析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并在课堂上完成基本史实的记 忆。
(二)合作探究 剖析主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 、 国 际 贸 易 体 系 的 建 立
背景
必要性: 国际政局的变化和1929年经济危机,使人们 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