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程序(2010年指南)

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程序(2010年指南)

28
第三阶段处置:第三个ABCD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进一步治疗)
A
B C D
Assist Care
多器官功能支持 ICU床旁重症监护
确诊并祛除病因
Brain 脑保护与冬眠、促清醒 Diagnosis
内容已超出现场心肺复苏的范围,从略
29
特别说明
有关实施第二个、第三个ABCD的程序问
题,由于此时已至少有 3 名以上的医生 护士赶到,组成了一个抢救团队,在组长 的指挥下、每个组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同 时执行ABCD程序,齐心协力地集体抢救 患者。因此单纯讨论操作流程究竟是 ABCD还是CABD、甚至DCAB,已经完 全失去了临床实际意义,只不过为了顺口 和方便记忆,仍然将其步骤归纳为ABCD 而已。
14
大量证据证明,延误或者中断胸外按 压将明显降低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 而过度通气会加重中枢神经损害,说明心 脏按压比人工通气更为重要,应该避免过 度通气,因此新指南提出六个更改要求:
先“压”后“吹”(第一步就是按压) 多“压”少“吹”(比例仍为30︰2)
15
快“压”慢“吹”(按压频率至少100
2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生存之链条”
及早呼救
及早CPR
及早除颤
及早ACLS
3
时间是影响心肺复苏 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
时间就是生命!!
四个“及早”便 是时间观念的具体体现 心搏骤停留给我们的抢救时间,只 有短短的8~10分钟,称之为“心肺 复苏的黄金8分钟” 动物实验证明,CPR成功率与开始 抢救的时间大约呈10%的正相关性
30
心肺复苏的方法与流程
C
第一步
A
第二步 (1) 徒手开放 气道:压头抬颏 (2) 建立人工
B
第三步
(1)口对口/面 罩人工呼吸 (2)人工正压通 气: 呼吸机 (3)脑保护与冬 眠、促清醒
D
第四步 (1) 体外电击 除(AED) (2) 应用复苏
阶 段 一 阶 段 二 阶 段 三
(1) 徒手胸外 心脏按压术 (2) 持续人工
24
与没有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相比, 由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 心肺复苏,可显著提高成人院外心脏骤 停的存活率;与接受传统心肺复苏(即 进行人工呼吸)的相比,接受单纯胸外 按压心肺复苏的成人存活率基本相同。 重要的是,与为成人患者实施传统心肺 复苏相比,调度员电话指导未经培训的 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更为 容易,所以除非患者有可能发生窒息性 骤停(例如,溺水或者儿童),否则目 前更强调给予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25
基础生命支持C-A-B-D 四步程序全 部实施完毕,并且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 已经按 30︰2的周期反复轮回五圈以后 (大约需要2分钟时间),应该暂停按 压与通气,检查评估心肺复苏的效果。 如果患者呼吸心跳都已恢复,而且 心电图证实转为窦性心律,说明第一个 ABCD抢救成功,必须将此患者尽快送 入ICU进行重症监护,直接进入第三个 ABCD,即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进一步治 疗,重点在脑复苏,争取患者苏醒。
27
第二阶段处置:第二个ABCD
(高级生命支持ACLS,技术后盾)
A
Airway
建立人工气道
B
C
Breathing
Circulation
人工正压通气
持续人工循环
D
Druggery
给予复苏药物
(D还有Defibrillation、Debasing temperature 与Differential diagnosis 等四层含义)
次/分、而人工呼吸只需8~10次/分, 两者之间比较相差了十多倍)
急“压”缓“吹”(每次按压用时不得
超过0.6秒,而人工通气每次至少持续 1 秒钟、直到患者胸部被吹抬起为止)
16
重“压”轻“吹”(胸外按压幅度至少
为5cm、要求每次用力压出患者颈动脉 搏动,而人工潮气量小于10ml/kg)
只“压”不“吹”(如果旁观者未经过
33

根据CPR’2010国际新指南,贯彻 落实其精神要点,医护专业人员多 人实施的现场心肺复苏,建议统一 遵循下列“操作程序指引”:
注释——字母编码abcd代表基础生命支持
大写编码ABCD代表高级生命支持
数字编码序号表示先后操作步骤 数字“0”表示需提早做的前期准备
34
1. a0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看天看地后报告
26
相反,如果复苏失败,则要立即转入第 二个ABCD即高级生命支持。失败的标志就 是给了一次(仅需1次)电击除颤以后,仍然 不能触及到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心电图证实 并没有恢复窦性心律,甚至干脆变成为一条 直线,表明第一个ABCD没有奏效,基础生 命支持抢救失败,必须马上实施高级生命支 持即第二个ABCD。
↓(简称“一看”,由第一目击者首先施救)
2. a1判断患者有无反应:低头呼唤并掐“人
中”,
↓(“二唤”) 观察呼吸是否正常,限4秒钟完

3. a2确定昏迷呼救:呼叫来人、启动急救系统
↓(“三呼”) 携带除颤仪、面罩-球囊和急救

4. c0摆放抢救体位: 去枕、解上衣、垫背板, 35
5. c1判断循环征象:触摸颈动脉搏动,并抬头 ↓(判断) 巡视四肢和面色改变,限6秒完成 6. c2胸外心脏按压:快速定位后,用正确的手
18
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实施, 而开放气道并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 或面罩-气囊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 时间。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 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 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 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首轮30次胸外 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无论有一名 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 的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 这一关键的人工血液循环支持。
23
第三个理由
不幸的是,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 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 可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 碍可能就是 A-B-C-D程序,该程序的前 两步通常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 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 行胸外心脏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的第 一目击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22
同样,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最有可能 的骤停病因展开施救行动。例如,医生 护士在独自一人时亲眼看到成年人突然 倒地,可以假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 脏骤停且出现可电击心律,应立即启动 急救系统并且找到AED,然后再回到患 者身边、开始心肺复苏和尽快除颤。但 是,对于儿童或者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 致的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应首先进行 胸外按压并交替做人工呼吸,在5 个周 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
19
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六大指标
按压部位与手势、姿势必须正确 快速按压:
频率 >100次/分 用力按压: 下陷幅度至少 5 cm 持续不断按压:中断时间最好不超过5秒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应充分放松 避免过度通气: 多压少吹、重压轻吹、 快压慢吹、急压缓吹、先压后吹甚至不吹
循环:药物器械
(3) ICU重症 监护、亚低温
气道:气管插管
(3) 多器官功 能支持
药物: 副肾素
(3) 诊断与鉴 别、祛除病因
31பைடு நூலகம்
三、CPR操作程序指引 (共计25步)
32
程序编写说明

用CPR’2010国际新指南来统一心 肺复苏的临床抢救规范,具体编写 操作流程要求做到:
步骤程序化(做什么?) 行为规范化(怎么做?) 动作标准化(做多少?)
12
第一个理由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心搏 骤停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而在各年龄 段的患者当中,发现心脏停搏的最高存 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且初始 心律往往是心室纤颤(VF)或无脉性 室性心动过速 (VT)。对于抢救这些 患者来说,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 胸外心脏按压和早期电击除颤。
13
但在原A-B-C-D程序中,当施救者 开放气道以进行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 置或准备并装配面罩-球囊的过程中,胸 外按压注定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D 程序后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也 能尽量地缩短通气延误的时间(也就是 说,当第一施救者做首轮 30 次胸外按 压的时候,另一施救者可以同时开放气 道和准备人工呼吸;如果为婴儿或儿童 进行复苏,延误时间则会更短)。
21
在医护人员参与的复苏过程中,一 开始就会有多名专业施救者。进行培训 时,应致力于随着各个施救者的到达来 组成团队,或者在有多名施救者的情况 下指定团队领导者。随着更多人员的到 达,原来由一个施救者依次完成的各项 任务职责,现在可分配给团队的各个成 员了,从而同时执行这些职责。因此, 基础生命支持的医务人员培训不仅应教 授个人技能,还应当训练施救者作为一 个高效团队的一名成员如何进行配合。
“ABCD”,称为“三阶段ABcD四
步法”,即“ABcD”渐进式地重复三 次:
7
最初紧急处置:第一个ABCD
(基础生命支持BLS,最为重要)
A
Assessment + Airway
判断后徒手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C Circulation
D
口对口人工呼吸
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20
第二个理由
基础生命支持被描述为一系列操作, 应进一步强调通过团队形式实施。因为医 护专业人员都以团体抢救患者,不只是一 个人在战斗,且团队成员通常可同时执行 各个基础生命支持操作。例如,第一名施 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另一名施救者拿 取除颤仪、面罩-球囊并求援,而第三名施 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从而使胸外按 压-电击除颤-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四个操作 几乎都能同步施行,但仍以按压为最先。
心肺复苏 之标准操作流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