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吐衄下血”的证治规律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田朝晖张钦哲葛舰何金锋熊超朋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最早在《金匮要略》中系统的论述了“吐衄下血”的证治,包括病因、脉症、预后、辨证论治以及治疗禁忌。
本文对其略作浅析,并论述其对现代的影响。
关键词:《金匮要略》;吐血;衄血;下血
吐血是指血随呕吐而出,但应区别于咳血,《症因脉治》云: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
明确地指出了吐血与咳血的差别。
衄血则主要指鼻出血。
下血分为便血和前阴下血,便血又分为远血和近血。
1吐衄的病因病机
1.1 四时气候致衄血
条文“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从四时气候论述衄血的病因病机。
手足太阳、阳明四经皆循行于鼻。
春夏阳气生化,如阳气升华太过,阳热扰动血脉则致衄血,故春夏衄血属太阳;秋冬阳气内藏,属于阳明里热居多,故秋冬衄血属阳明。
1.2湿热蒸灼致吐血
条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从饮食方面论述吐血的病因病机。
嗜酒日久过度,酒性湿热,积于胃中,蒸灼于肺,肺被热伤,气不得宣降,故咳;热伤肺络,肺络损伤而咳血,故曰“必致吐血”。
2吐衄下血的脉症表现
2.1内伤失血的主症
条文“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论述内伤失血的总纲。
病人面无血色是脱血的现象,如《灵枢·决气》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无寒热”指没有发热恶寒表证,失血并非由于外感,而是属于内伤。
2.2吐衄下血的不同脉象
条文“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论述衄血、下血、吐血三种失血证的不同脉象。
病人脉见沉弦,沉以候肾,弦为肝脉,由于肾虚不能涵养肝木,肝旺气升,血从上逆,则为衄血;若脉见浮弱而按之绝者,夫浮为阳浮,弱为血虚,按之绝而不起,则主虚阳浮动,不能固摄下焦阴血,故见下血;如不见下血,而烦咳为甚者,是为虚阳上扰熏灼心肺,故必吐血。
2.3虚寒亡血的脉象
条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论述虚寒导致前阴下血的脉象。
革脉包括弦与大两种,一般弦脉桉之不移,而革脉的弦重按则减,故曰“弦则为减”。
一般的大脉洪大有力,而革脉的大为大而中空,故曰“大则为芤”。
弦而按之减弱,是为阳虚内寒,故曰“减则为寒”。
大而中空主精虚,故曰“芤则为虚”。
“寒虚相击,此名为革”说明了革脉形成的机理。
3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3.1虚寒吐血的证治
条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论述虚寒吐血的证治。
中气虚寒,气不
摄血,血不归经而致上溢吐血。
“吐血不止”乃指吐血时多时少,时吐时停,持久不止,顽固不愈之意。
治当温中止血,方用柏叶汤,方中柏叶止血,其性清凉而降,折其上逆之势而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温经摄血,且散虚寒;马通汁微温,引血下行而止血。
四药共奏温中摄血之效。
3.2热盛吐衄的证治
条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论述热盛吐衄的证治。
心中阴气不中,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而上溢,故见吐血、衄血。
治当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用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降火,泻心经之热,心血自宁;大黄苦泻,引血下行,使气火下降,则血静而不妄行。
此即“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止血”之意。
3.3虚寒便血的证治
条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论述了虚寒便血的证治。
中气虚寒,脾阳不足,气不摄血,大便下行,气亦下泄,血随之而下,故为先便后血之远血证。
中气虚寒,气血来源不足,故兼有面色恍白,恶寒体倦,腹痛喜按,舌淡脉弱等证。
治当温脾摄血,方用黄土汤,方中灶心黄土配白术、附子、甘草温中祛寒,健脾统血;阿胶、生地养血止血;黄芩清热凉血坚阴,防止温药动血。
诸药相合,振奋脾阳,统血循行脉中,则便血自止。
3.4湿热便血的证治
条文“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论述了湿热便血的证治。
湿热蕴结大肠,迫血下行,故为先血后便之近血证。
治当清利湿热,活血止血,方用赤小豆当归散,方中赤小豆利水湿,解热毒;当归活血止血;浆水清凉解毒。
诸药相合,下血之证可自止。
4吐衄下血的治疗禁忌
4.1衄血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条文“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瞬,不得眠”论述衄血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素有衄血的病人,阴血亏少,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汗则阴血重伤,经脉、目睛和心神失其濡养,故出现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转动,不得眠等症。
4.2亡血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条文“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论述亡血禁汗及误汗伤阳的变证。
亡血之人,气血大亏,易感外邪,虽有表证,亦不可单用汗法,津血同源,亡血已伤其阴,若在发汗,不仅阴血更伤,而且阳气亦随津液外泄,出现血少阳虚之变,阳虚周身失于温煦,筋脉亦得不到阴液濡养,故“寒栗而振”。
5吐衄下血的预后判断
5.1一般判断
条文“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从望诊和脉诊判断衄血的预后。
尺脉候肝肾,肝肾阴虚,虚火浮动,故见尺脉浮;肝热血浊上充于目睛,故目睛晕黄;肝热上蒸,迫血妄行;或有热浊之气从督脉经风府贯顶下鼻中而出,故见衄血;衄血更伤阴血,血少肝热更盛,晕黄就不去,此仍有迫血妄行之势,故知衄血不止;反之,晕黄消除者,知其肝肾虚火已降,火静血宁,故知衄血今止。
5.2恶候判断
条文“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从脉象判断吐血
的险恶预后。
阴虚火旺,热迫血妄行,故可吐血。
吐血之后,阴血耗损,虚阳独盛,故脉数而有热;假如虚热熏灼肺金,肺津枯竭,故咳逆上气;阳盛于上,不入于阴,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得卧;如此,吐血之后,阴血更虚,虚火更旺,形成阴越虚而阳越亢的恶性因果,预后险恶,故曰“死”。
6对现代的影响
《金匮要略》中“吐衄下血”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禁忌,对后世血证治疗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对现代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柏叶汤、泻心汤和黄土汤的临床应用。
6.1柏叶汤的临床应用
冯桂玲[1]等用柏叶散加减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慢性子宫内膜炎。
孙运倬用柏叶止血汤治疗崩漏。
王晓云[2]自拟侧柏叶汤用于治疗汗疱疹。
罗苏群在柏叶汤及其拆方对小鼠虚寒性出血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表明,柏叶汤能缩短凝血时间,提升血小板计数及减轻溃疡形成,抑制溃疡出血。
而且他们的实验还表明:对于虚寒性的出血证,其止血之效与性属寒凉的柏叶正相关,甚至单味柏叶时也同样有效。
由此可见,崩漏、慢性子宫内膜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汗疱疹等证属中气虚寒,失于统摄者均可以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为加强止血之功,可将柏叶、干姜、艾叶炒炭应用。
6.2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吕永赟[3]等认为泻心汤有止血、通便、降压、镇静、降脂、抗感染的功效,所治疾病排在前8位的是: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等,肺结核咯血,细菌性痢疾,精神分裂症,复发性口疮。
内服汤剂常用的三组剂量配伍为:大黄6 g,黄连3 g,黄芩6 g;大黄10 g,黄连6 g,黄芩10 g;大黄15 g,黄连10 g,黄芩15 g。
赵雷[4]等认为泻心汤具有抑菌、抗炎、增强免疫、耐缺氧、抗疲劳、改善微循环及调节血脂异常等作用。
由此可见,上述各种疾病证属三焦热盛者,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6.3黄土汤的临床应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黄土汤具有镇静止呕、收敛止血、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降糖、护肝等作用。
苑述刚[5]用黄土汤治疗久泻、紫癜和带下。
田颖、王中良用黄土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方秀梅[6]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
介焕陕等用黄土汤治疗产后呕吐。
应颖用黄土汤加减治疗月经期便血久痔。
孔文清等用黄土汤加味治疗崩漏。
李仲连用黄土汤治疗烧伤后消化道出血。
刘光国用黄土汤治疗血友病臀部巨大血肿。
李永贵用黄土汤治疗吐涎不止。
杨水根等用黄土汤配合西药治疗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治疗疾病虽多,但总结起来,无一证不含脾阳虚这一基本病机,因此,临床上述疾病,证属于脾阳不足、统摄失职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桂玲、周小琳.柏叶散加减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慢性子宫内膜70例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6(5):80
[2] 王晓云、张承杰.自拟侧柏叶汤治疗汗疱疹20例[J].陕西中医,2008,29(5):
568
[3] 吕永赟、张薛光.《金匮要略》泻心汤方证研究[J].河南中医,2008,28(5):
7—9
[4] 赵雷、朱亮等.泻心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炎性指标变
化的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7):17
[5] 苑述刚.黄土汤新用3则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31
[6] 方秀梅.黄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腹泻[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