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试题自主招生考试题选讲(一).docx

中考试题自主招生考试题选讲(一).docx

泉港三川中学2015年自主招生考试数学题选讲(一)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的选项选出来.每小题选对得5分,选错、不选或选出的答案超过一个均计零分.1 如图,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运动至点B 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 为圆心,线段BP 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 与点P 的运动时间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 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解:不妨设线段AB 长度为1个单位,点P 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 (1)当点P 在A→B 段运动时,PB=1-t ,S=π(1-t )2(0≤t <1); (2)当点P 在B→A 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 符合要求.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2 如图,梯形ABCD 中,AB ∥DC ,DE ⊥AB ,CF ⊥AB ,且AE=EF=FB=5,DE=12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D-DC-C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y=S △EPF ,则y 与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①点P 在AD 上运动,②点P 在DC 上运动,③点P 在BC 上运动,分别求出y 与t 的函数表达式,继而可得出函数图象. 解:在Rt △ADE 中,AD=2213AE DE +=,在Rt △CFB 中,BC=2213BF CF +=,①点P在AD上运动:过点P作PM⊥AB于点M,则PM=APsin∠A=12 13t,此时y=12EF×PM=3013t,为一次函数;②点P在DC上运动,y=12EF×DE=30;③点P在BC上运动,过点P作PN⊥AB于点N,则PN=BPsin∠B=1213(AD+CD+BC-t)=12(31)13t-,则y=12EF×PN=30(31)13t-,为一次函数.综上可得选项A的图象符合.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段讨论y与t的函数关系式,当然在考试过程中,建议同学们直接判断是一次函数还是二次函数,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解出解析式.3已知点P(0, -3)与点Q(2a+b,a+2b)关于原点对称,则a b的值为( )A.2B. -2C. 0.5D. -0.54已知点P(x, x),则点P一定()(A)在第一象限(B)在第一或第二象限(C)在x轴上方(D)不在x轴下方5已知数轴上三点A 、B 、C 分别表示有理数a 、1、-1,那么a 1+表示( ) (A )A 、B 两点的距离 (B )A 、C 两点的距离(C )A 、B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 (D )A 、C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6.如图,BE 是半径为6的D 的14圆周,C 点是BE 上 的任意一点,ABD △是等边三角形,则四边形ABCD 的周 长p 的取值范围是( C )A.1218p <≤ B.1824p <≤C.181862p <+≤D.121262p <+≤7.如图,O 为原点,点A 的坐标为(3,0),点B 的坐标为(0,4),⊙D 过A 、B 、O 三点,点C 为弧ABO 上的一点(不与O 、A 两点重合),则cos C 的值是【 D 】A . 3 4B . 3 5C . 4 3D . 4 58世界上著名的莱布尼茨三角形如图所示:11 12 12 13 16 13A O CB y x1 4112112141 5120130120151 6130160160130161 714211051140110514217……………………………………………………第8题图则排在第10行从左边数第3个位置上的数是( B )A.1132B.1360C.1495D.1660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随意抛一粒豆子,恰好落在如图5的方格中(每个方格除颜色外完全一样),那么这粒豆子落在黑色方格中的概率是.2. 如果将电影票上“6排3号”简记为,那么“10排10号”可表示为;表示的含义是.【答案】;7排1号3.已知点P(3,-1)关于y轴的对称点Q的坐标是(a+b,1-b),则a b的值为__________.4如图,AC 是O 的直径,60ACB ∠=,连接AB ,过AB ,两点分别作O 的切线,两切线交于点P . 若已知⊙O 的半径为1,则PAB △的周长为 33 .三.能力(5分)选做题每问5分必选一题。

1 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在直线MN 上,点O 是对角线AC 、BD的交点,过点O 作OE ⊥MN 于点E ,过点B 作BF ⊥MN 于点F .(1)如图1,当O 、B 两点均在直线MN 上方时,易证:AF+BF=2OE (2)当正方形ABCD 绕点A 顺时针旋转至图2、图3的位置时,线段AF 、BF 、OE 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思路分析:(1)过点B 作BG ⊥OE 于G ,可得四边形BGEF 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EF=BG ,BF=GE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可得OA=OB ,∠AOB=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OE=∠OBG ,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E 和△OBG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G=AE ,OE=BG ,再根据AF-EF=AE ,整理即可得证;(2)选择图2,过点B 作BG ⊥OE 交OE 的延长线于G ,可得四边形BGEF 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EF=BG ,BF=GE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可得OA=OB ,∠AOB=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OE=∠OBG ,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E 和△OBG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G=AE ,OE=BG ,再根据AF-EF=AE ,整理即可得证;选择图3同理可证. 解:(1)证明:如图,过点B 作BG ⊥OE 于G , 则四边形BGEF 是矩形, ∴EF=BG ,BF=GE ,在正方形ABCD 中,OA=OB ,∠AOB=90°, ∵BG ⊥OE ,∴∠OBG+∠BOE=90°, 60又∵∠AOE+∠BOE=90°, ∴∠AOE=∠OBG ,∵在△AOE 和△OBG 中,90AOE OBG AEO OGB OA OB ∠=∠⎧⎪∠=∠=︒⎨⎪=⎩, ∴△AOE ≌△OBG (AAS ), ∴OG=AE ,OE=BG ,∵AF-EF=AE ,EF=BG=OE ,AE=OG=OE-GE=OE-BF , ∴AF-OE=OE-BF , ∴AF+BF=2OE ;(2)图2结论:AF-BF=2OE , 图3结论:AF-BF=2OE .对图2证明:过点B 作BG ⊥OE 交OE 的延长线于G , 则四边形BGEF 是矩形, ∴EF=BG ,BF=GE ,在正方形ABCD 中,OA=OB ,∠AOB=90°, ∵BG ⊥OE ,∴∠OBG+∠BOE=90°, 又∵∠AOE+∠BOE=90°, ∴∠AOE=∠OBG ,∵在△AOE 和△OBG 中,90AOE OBG AEO OGB OA OB ∠=∠⎧⎪∠=∠=︒⎨⎪=⎩, ∴△AOE ≌△OBG (AAS ), ∴OG=AE ,OE=BG ,∵AF-EF=AE ,EF=BG=OE ,AE=OG=OE+GE=OE+BF , ∴AF-OE=OE+BF , ∴AF-BF=2OE ;若选图3,其证明方法同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与矩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四、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5分)1(本小题10分)阅读理解:如图1,在四边形ABCD 的边AB 上任取一点E (点E 不与点A 、点B 重合),分别连接ED ,EC ,可以把四边形ABCD 分成三个三角形,如果其中有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就把E 叫做四边形ABCD 的边AB 上的相似点;如果这三个三角形都相似,我们就把E 叫做四边形ABCD 的边AB 上的强相似点.解决问题:(1)如图1,∠A=∠B=∠DEC=55°,试判断点E 是否是四边形ABCD 的边AB 上的相似点,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在矩形ABCD 中,AB=5,BC=2,且A ,B ,C ,D 四点均在正方形网格(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格点(即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试在图2中画出矩形ABCD 的边AB 上的一个强相似点E ; 拓展探究:(3)如图3,将矩形ABCD 沿CM 折叠,使点D 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若点E 恰好是四边形ABCM 的边AB 上的一个强相似点,试探究AB 和BC 的数量关系.(3)利用折叠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由相似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可知30=∠BCE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C BE 21=,而AB CD EC ==,所以AB BE 21=,由33tan ==∠BC BE BCE 可得332BCAB试题解析:(2)作图如下: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找符合条件的点.3、三角函数.2.(7分)如图,⊙O是△ACD的外接圆,AB是直径,过点D作直线DE∥AB,过点B作直线BE∥AD,两直线交于点E,如果∠ACD=45°,⊙O的半径是4cm(1)请判断D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用π表示).-π.【答案】(1)相切,理由见解析;(2)244【解析】考点:1.圆周角定理;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平行的性质;4.切线的判定;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6.扇形面积的计算;7.转换思想的应用.考点:1.动点问题;2. 切线的性质;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4.勾股定理;5.垂径定理;6.三角形的面积;7.分类思想的应用.3.(本小题满分9分)已知:如图,O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半径为1的B 经过点O ,且与x y ,轴分交于点A C ,,点A 的坐标为()30-,,AC 的延长线与B 的切线OD 交于点D .(1)求OC 的长和CAO ∠的度数;(2)求过D 点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3.解:(1)90AOC =∠,AC ∴是B 的直径,2AC ∴= ······················· 1分 又点A 的坐标为(30)-,,3OA ∴=22222(3)1OC AC OA ∴=-=-= ··················· 2分1sin 2OC CAO AC ∴==∠,30CAO ∴=∠ ·················· 3分 (2)如图,连接OB ,过点D 作DE x ⊥轴于点E ··············· 4分 OD 为B 的切线,OB OD ∴⊥,90BOD ∴=∠ ······················· 5分AB OB =,30AOB OAB ∴==∠∠,3090120AOD AOB BOD ∴=+=+=∠∠∠,在AOD △中,1801203030ODA OAD =--==∠∠3OD OA ∴== ····························· 6分在Rt DOE △中,18012060DOE =-=∠13cos 6022OE OD OD ∴===,3sin 602ED OD == ∴点D 的坐标为3322⎛⎫ ⎪ ⎪⎝⎭, ·························· 7分 设过D 点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k yx= A B C D E O y x3333224k ∴=⨯= ···························· 8分 334y x ∴=································ 9分 4.(本小题满分9分)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是直角三角形,90ACB ∠=,点A C ,的坐标分别为(30)A -,,(10)C ,,3tan 4BAC ∠=. (1)求过点A B ,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2)在x 轴上找一点D ,连接DB ,使得ADB △与ABC △相似(不包括全等),并求点D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如P Q ,分别是AB 和AD 上的动点,连接PQ ,设AP DQ m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m 使得APQ △与ADB △相似,如存在,请求出m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解:(1)点(30)A -,,(10)C ,4AC ∴=,3tan 434BC BAC AC =⨯=⨯=∠,B 点坐标为(13), ········ 1分 设过点A B ,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 kx b =+,由0(3)3k b k b=⨯-+⎧⎨=+⎩ 得34k =,94b = ···················· 2分 ∴直线AB 的函数表达式为3944y x =+···················· 3分 (2)如图1,过点B 作BD AB ⊥,交x 轴于点D , 在Rt ABC △和Rt ADB △中,BAC DAB =∠∠ Rt Rt ABC ADB ∴△∽△,D ∴点为所求 ················· 4分又4tan tan 3ADB ABC ==∠∠, 49tan 334CD BC ADB ∴=÷=÷=∠ ····················· 5分 134OD OC CD ∴=+=,1304D ⎛⎫∴ ⎪⎝⎭, ···················· 6分 (3)这样的m 存在 ···························· 7分A B C D QO y x P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5AB =如图1,当PQ BD ∥时,APQ ABD △∽△ 则133413534m m +-=+,解得259m = ········ 8分 如图2,当PQ AD ⊥时,APQ ADB △∽△ 则133413534m m +-=+,解得12536m = ···················· 9分5.(10分)如图所示,抛物线223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直线BD 的函数表达式为333y x =-+,抛物线的对称轴l 与直线BD 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E .⑴求A 、B 、C 三个点的坐标.⑵点P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 、点B 不重合),以点A 为圆心、以AP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AC 交于点M ,以点B 为圆心、以BP 为半径的圆弧与线段BC 交于点N ,分别连接AN 、BM 、MN .①求证:AN =BM .②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MNB 的面积有最大值还是有最小值?并求出该最大值或最小值.5.解:⑴令2230x x -++=,解得:121,3x x =-=,∴A (-1,0),B (3,0) ······· 2分∵223y x x =-++=2(1)4x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1,将x =1代入333y x =-+,得y =23,∴C (1,23). ········ 3分⑵①在Rt △ACE 中,tan ∠CAE =3CE AE=, ∴∠CAE =60º,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l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AC=BC ,∴△ABC 为等边三角形, ················· 4分∴AB = BC =AC = 4,∠ABC=∠ACB = 60º,又∵AM=AP ,BN=BP ,∴BN = CM ,A B C D Q O y x P∴△ABN ≌△BCM ,∴AN =BM . ························ 5分 ②四边形AMNB 的面积有最小值. ············· 6分 设AP=m ,四边形AMNB 的面积为S ,由①可知AB = BC= 4,BN = CM=BP ,S △ABC =34×42=43, ∴CM=BN= BP=4-m ,CN=m ,过M 作MF ⊥BC ,垂足为F , 则MF =MC •sin60º=3(4)2m -, ∴S △CMN =12CN MF =12m •3(4)2m -=2334m m -+, ······· 7分 ∴S =S △ABC -S △CMN =43-(2334m m -+) ·················· 8分 =23(2)334m -+ ····················· 9分初中数学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