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年自主招生试题汇总
以下是2014年清华“领军计划”部分面试题:
1、怎么看待单独二孩政策?
2、谈谈对节假日安排的看法,有什么建议?
3、怎么看待社会公平?
以下是2014年清华“自强计划”部分面试题:
结构性参考题目:
提问:在你的同龄人中,当有些同学在为上学、吃饭、治病乃至整个家庭的生计发愁时,另外一些同
学则在享受美味的食品、穿着流行的服装、接受各种优质的教育培训。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不公?
追问:你心目中的社会公平是怎样的?是否能够实现?若能实现,简要阐述实现的方法;若不能实现,请说说为什么?
自由提问参考题目:
请讲一个你的经历中体现你“自强”的故事。
你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何规划?将来想从事何种职业?
你认为自己的家乡至今仍然贫困的原因是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
你曾经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
考察点:
主要考察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勇于创新,是否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克服
困难与挫折;是否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等。
以下是清华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复试考题:
1.近期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连续出现“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引起关注,公众非常想知道这方面的
相关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新闻发言人,你认为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追问:假如你发布信息后,社会出现恐慌,那该怎么办?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请就人类社会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发表评论。
追问:基于你的评价,你打算在当下和未来做些什么?
3.请以“我和诺贝尔奖的距离”为题发表一段2分钟的演讲,可准备1分钟。
4.除了当选的10位人物外,举出你认为应该入围“2013‘感动中国’的一位人物”,并阐述理由。
200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题目选
语文(此文与原考试选用的文章稍有出入)(语文试题应该算是完整版了):
关于文学和它的寄主的故事
朱大可
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经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
这场遍及全球的争论,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
存危机。
但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莱辛,这位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代表了20世纪最后的文学精神。
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
石,她曾在20世纪中叶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激进代表,但其近15年来的作品,却遭到美国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完全不具备原创的能力。
耐人寻味的是,在所有诺贝尔奖项
中,只有文学奖面临着二流化的指责,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
这种现
状,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批评家关于“文学衰竭”的预言。
返观中国文学的狼藉现场,我们发现,汉语文学的衰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80年代以来活跃的前线作家,大多进入了衰退周期,而新生代作家还没有成熟,断裂变得不可避免。
第二,重
商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市场占有率成为衡量作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普遍的金钱焦虑,严重腐蚀了
文学的灵魂和原创力,导致整个文坛垃圾丛生。
第三,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的兴起,压缩了
传统文学的生长空间,迫使它走向死亡。
这是我关于文学衰败的基本看法。
但我最近才意识到,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
文学的衰败只有一个
主因,那就是文学自身的蜕变。
建立在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上的传统文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兴盛期之后,注定要在21世纪走向衰败。
它是新媒体时代所要摧毁的主要对象。
新媒体首先摧毁了文学的阅读者,把他们从文学那里推开,进而摧毁了作家的信念,把文学变成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物”。
然而,尽管中国文坛充满了垃圾,但文学本身并不是垃圾,恰恰相反,文学是一个伟大的幽灵,飘荡
于人类的精神空间,寻找着安身立命的躯壳(寄主和媒体)。
在可以追溯的历史框架里,文学幽灵至少两
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
第一次,文学利用了人的舌头及其语音,由此诞生了所谓“口头文学”
(听觉的文学);而在第二次,文学握住了人手,由此展开平面书写、印刷及其阅读,并催生了所谓“书
面文学”(文字的文学)的问世。
这两种文学都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杰出的文本。
在刻写术、纺织术、造纸
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支持下,经历两千年左右的打磨,书面文学早已光华四射,支撑着人类的题写梦想。
文学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寄主,那就是歌曲和戏剧,它们跟传统文学并存,俨然是它的兄弟,照亮了
古代乡村社会的质朴生活。
但就叙事和抒情的线性本质而言,它们都是口头和书面文学的变种而已。
文学
的寄生形态,从来就是复杂多样的。
它们制造了艺术多样性的幻觉。
然而,基于个人作坊式的书面文学,正在迅速老去。
越过古典乡村时代的繁华,它的容颜和生命都面
临凋谢的结局。
千禧年就是一座巨大的界碑,向我们描述了临界点的存在。
我们置身于第二代文学的最后
时刻。
文学已经动身离开这种二维书写的寄主,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
这是文学幽灵的第三次迁居,它
要从新寄主那里重获年轻的生命。
但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包括我本人在内。
我们完全沉浸在对书本、文
字和个人书写的习惯性迷恋之中。
我们对文学的剧烈变革置若罔闻。
这场寄主的变迁,无非就是文学对媒体的重新选择。
它起源于电影,也就是起源于视觉和图像的叙事。
爱森斯坦从一开始就向我们指出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关联,他的杂耍蒙太奇语法,企图重现自然语法的叙事
功能。
但很少有人相信他的实验及其信念。
但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在那些包括影视在内的新媒体的躯壳
中,新媒体文学已经卓成大树。
《魔戒》无疑是新媒体文学的杰作,它超越文学原著的水准,成为惊心动魄的影像史诗,它不仅再现
了荷马史诗和圣经时代的集体创作特征,而且在宏大叙事时空里,构筑了复杂的精神符号体系,追问人类
的核心价值,不仅如此,它比荷马史诗具有更强烈的体验性力量。
越过超宽银幕和多声道音响系统,我们
惊讶地看到,濒临死亡的传统文学幽灵,在这种多维媒体的躯壳里获得了重生。
进入新媒体寄主的文学,维系着旧文学的灵巧的叙事特征,却拥有更优良的视听品质。
它直接触摸身
体,以构筑精细的感官王国。
还有一个例子,是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小说在那里演进成一种可以密切互
动的数码艺术,结果它成了历史上最具吸引力的符号活动。
新媒体文学还化身为手机短信,以简洁幽默的
字词,抨击严酷的社会现实,显示了话语反讽的意识形态力量。
新媒体文学甚至借用商业资源,把那个最
强大的敌人,转变成养育自身的摇篮。
文学正在像蝴蝶一样蜕变,它丢弃了古老的躯壳,却利用新媒体,
以影视、游戏和短信的方式重返文化现场。
诗歌的命运也是如此。
书面诗歌也许会消亡,但歌曲却正在各种时尚风格的名义下大肆流行,成为大
众文化的主体。
它们是诗歌的古老变种。
更重要的是,即便各种诗歌形态都已消亡,但支撑诗歌的灵魂—
—诗意,却是长存不朽的。
宫崎骏的卡通片系列,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在那些梦幻图像里,
诗意在蓬勃生长,完全超越了传统诗歌的狭隘框架。
让我们回过来谈论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景。
这类奖项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
20世纪文学老人正在相继谢世,新一代作家软弱无力,根本无法因应新媒体的挑战。
文学授奖对象变得日益稀少。
这是书面文学的原
创性危机,也是各种文学奖的权力危机。
在我看来,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评估文学的自我转型,并
把那些生气勃勃的新媒体文学,纳入文学奖项的搜索范围,并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前提下,加入文
学的新媒体类型,如“影像文学”、“游戏文学”和“手机文学”等等。
文学,应当是上述各种样式的总
和。
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而我们却在继续悲悼它的“旧茧”,为它的“死亡”
而感伤地哭泣。
文学理论家应当修正所有的美学偏见,为进入新媒体的文学做出全新的定义。
否则,我们
就只能跟旧文学一起死掉。
1.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学的寄主”下个定义。
2.对于文本,有以下五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做精当的评说。
A.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