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

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

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道德经五则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执着什么是「美」,就不美了。

天下人都执着什么是「善」,这样就不善了。

「有」和「无」两者相伴而生;「难」和「易」两者相伴构成;「长」和「短」两者相待而现;。

「高」和「下」两者相待依倚;「音」和「声」两者互为和合,「前」和「后」两者互为随从,贯通天、地、人的圣人了然于心,能用「无为」来处事,用「无言」来行教,万物就这样不离开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长着。

「道」生育了它,但不占有它;「道」长养了它,但不依恃它;成了功,却不居功;就因不居功,所以永远不离。

评析:执着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执着,要放下。

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它那个功,不是去占有那个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为「功在自己」。

「无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不是不去说,而是说了就说了,不用担心,只要心灵明白就可以了。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德的名号,使人民不斗争;不尊贵难得的东西,使人民不偷盗;不现出贪欲,使人民的心不纷乱。

圣人治国,放空了心灵,填饱了肚子,柔弱了意志,强韧了筋骨,守着恒常之道,使人民不执着、不贪欲,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伪,回到不为什么目的的作为,自自然然就能达到无不治的目的。

评析:不要被表象的名号所迷惑,心要宁静,不要纷乱。

心情空空、肚子吃饱;要老说理想,要踏实,尤其要注意身体。

不要自作聪明,不要老为了利害、目的才动作。

不要老想去对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药方。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弯曲正所以能伸直,低洼正所以能满盈,破旧正所以换新,少了正所以能得到,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

因此,圣人怀抱着整体的道来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

不自我表现,因此反而明白;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反而功劳长存;不自骄自满,因此反而得以生长。

古来所说「曲折才得周全」这样的话,那里是虚饰的话而已呢?实在说来,是应该像这样的周全才能归返于道啊!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无所造作,自然无为,而勇于有为;不生事扰民,自然无为,而勇于任事;不嗜厚味,自然无为,而仔细品味!大事看小,多事看少;面对怨怼,要有大道包容之德。

要去做难事,就从易处做起;要去做大事,就从细处做起。

天下难事一定得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一定得从细处下手。

因此,圣人始终不敢自称为大,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

轻易应诺的人一定少了些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

因此,即使是圣人对任何轻易的事也谨慎而庄严的像是难事去面对它,所以到头来,天下事也就都不困难了!评析:有一个做事原则要记得: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容易的通过了,难的也变简单了。

要郑重其事,但不要焦虑;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缓缓地处理!不要再计画了,开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来了!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绵绵若存的努力!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有一个做事原则要记得: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容易的通过了,难的也变简单了。

要郑重其事,但不要焦虑;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缓缓地处理!不要再计画了,开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来了!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绵绵若存的努力!评析:有一个做事原则要记得: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容易的通过了,难的也变简单了。

要郑重其事,但不要焦虑;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缓缓地处理!不要再计画了,开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来了!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绵绵若存的努力!秋水(节选)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概述: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

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