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讲义和DNA分子数量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讲义和DNA分子数量变化
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四分体时期同源染 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和减I后期非同
作 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用
2.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
的细胞核相融合。
教学反馈
1、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 ( )C
A、间期
B、第一次细胞分裂
C、第二次细胞分裂
D、四分体时期
2、减数分裂中的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 B)
课后习题
下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 请根据图回答:
A
A、B、C细胞分别属于何种细胞增殖类型及时期?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 B(有丝分裂中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请你想一想这是什么细胞?
图1 图2
图 1 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前期细胞; 图 2 是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细胞。
细胞学说的建立把生物学家的注意力引向细胞,有力地推动了对细胞的研究。19 世纪,下半叶是细胞研究的繁荣时期,相继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细胞器和细胞活动 的现象。W.Flemming改进了固定和染色技术,首先精确地描述了细胞的有丝分裂 过程,并把细胞分裂命名为有丝分裂。E.A.Strasburger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有丝 分裂期分为前期 、中期、晚期、末期。1855年 Rubl首次提出一个物种中两代细 胞染色体数目不变的定律。1890年,Waldeyer认为,有丝分裂的基本变化是形成 核丝-------染色体,在纵的方向一分为二。19世纪80年代末,T.Boveri报导说, 动物体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不久E.A.Strasburger在植物细胞中也 发现了这种现象。1905年,J.R.Farmer和J.E.Moore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殖 细胞通过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称为减数分裂。这样就既明确了核在 两代个体间保持了连续性,也明确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少一半,通过受 精在下一代又恢复原来数目的现象。
DNA
4N 2N
0
a
b
c
1. DNA分子复制发生在__0_--_-_a__段,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 __a_-_--_b____段,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在__a__--_-_b___段。
2. 染色体减半发生在__a__--_-_b__段,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__b__--_-_c__段。
受精作用
概念: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过程 意义: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
1、小组分析两对同源染色体 的分离情况;
2、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制作成 同源染色体;
3、把讨论结果制作成模型 .精子的形成过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均等分裂 形成四个精子
裂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一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不均等
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
受 精
体数目的恒定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 卵 细 胞
仅有一个精子能和卵 细胞结合
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精子,它们的遗传物质 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可能产生几种类 型的精子?
一个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子细胞经一次减数 分裂可以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
3对?4对?23对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量变化
精品jing
染 色 体 数
4N 2N
0
a
b
cd
e
讨论:
1.如上图 0----a为精原细胞,你能说出a----b 、b-----d、d------e各 是什么细胞吗?
2. b点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c----d 染色体又加倍的原因是 什么?
下图是减数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曲线图 据图回答问题:
A、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同源染色体分开
C、染色体进行复制
D、染色体被恢复成染色质细丝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
2.受精作用
受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精子与卵泡细胞相互作用、精子与透明带相互 作用和精子与卵母细胞相互作用。
精子与卵泡细胞相互作用 女性排卵时所释放的卵冠丘复合体和卵泡液, 通过输卵管伞端进入壶腹部。先行泳动到输卵管腹部的获能精子与卵冠丘合体发 生接触,同时受到卵泡液和卵泡细胞间质的诱导产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内所含 有的水解酶。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卵泡细胞的细胞间质被溶解,使卵泡细胞层和 放射冠解体,暴露出透明带,后继精子开始与透明带发生相互作用。
4、填空题: 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分析: (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 )24,染色单体数是( )4,8
后期的着丝点数是( 48)。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数是( 2)4,染色单体数是
( 48)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 2)4,减数第二次分
裂末期染色体数是( 12)
教学参考
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发现历程
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许多生物学家对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1875年,O.Hertwing在观察海胆卵的受精作用时,发现精核和核的融合, 从而开创了实验细胞学这一领域。
1883年E.von Beneden不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观察到染色体的两个子染色体 各往一极,以保持子细胞中染色体物质的相等,而且观察到蛔虫配子的染色体数 目只有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而在受精过程中,受精卵从卵细胞和精子获 得相同数目的染色体,结果,生物在代代相传中保持比较恒定的染色体数目。 1884年E.A.Strasburger观察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过程时发现了和Hertwig在动物 细胞中所观察到的同样现象。由于双亲的特征遗传给后代是由参加受精作用的两 种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来完成的,因此,需要确定细胞的哪一部分与遗传 特性有关。E.A.Strasburger进行了各种植物的正反交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因为卵细胞和精子在大小上和所含细胞质的数量是不相同的,所以他认为细胞 质与物种间在遗传上的差异无关,核及其中的染色体则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魏斯 曼假设在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里遗传单位的数目,在卵细胞和精子或花粉,也 就是在生殖细胞的形成中是减半的。然后遗传单位原有的数目得以在受精过程中 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核的结合而恢复,于是产生了新的个体,这个个体的遗 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