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学
六、唐代佛学中国化
(一)唐代佛学中国化的特点 溯本清源,资料准备。 宗派林立,组织准备。 中国化——理性的深思变为灵慧的禅悟,不 理性的深思变为灵慧的禅悟, (二)中国化 理性的深思变为灵慧的禅悟 离文字变为不立文字,哲思变为诗情。 离文字变为不立文字,哲思变为诗情。 佛学已经占据了中国人思想、思维的中心地带, 儒道释思想实现了以道为中心的初步融合,不过佛 经以强大的渗透性和救世价值,而成为士人、皇室、 流民百姓的满足不同精神需要的共同追求。这一过 程,不但实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佛学趋向,而且 实现了佛学的中国化,玄学的佛学化。
五、玄佛相会的中国美学意味
玄学贵无一脉,以无为原美,思辨意义上已达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思维的顶峰,为审美思辨、冥会、领悟美的无限空灵境 界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无限的向往与领会,并未超脱此界而 跨入彼岸。——名士与名僧的交往互答,以无为美、以无说 空,执著于无的空幻,证明中国本土美学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跨文化的浪潮,亦与此相类) 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是一次重要的精神锻炼(陶铸)。中国 美学的审美思维、审美向度,时时溢出入世间,而进入佛教 的彼岸,从有、无之间的审美时空,跨入无、空之际。至此, 中国的文人雅士,精神上无不自由无碍地出入于世间与出世 间、空无之间,奠定了此后中国美学精神的大体路向。禅宗 美学就是最大,可谓般若别名) (本无与本无异宗合 称一家) 2. 本无异宗(本无玄妙宗):理实有为空,凡夫谓有为有,空 则真谛,有则俗谛。 3. 即色宗:色性是空为空,色体是有为有。 4. 识含宗:离缘无心为空,合缘有心为有。 5. 幻化宗:心从缘生为空,离缘别有心体为有。 6. 心无宗:邪见所计心空为空,不空因缘所生之心为有。 7. 缘会宗:色色所依之物实空为空,世流布中假名为有。然物 是有,不曾无也。(《肇论疏》) 宗派虽别,均是以无说空,展示各自的理解有别。
三、般若性空与涅槃佛性 般若性空与涅槃佛性
【般若】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 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 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 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 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 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 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 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 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 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 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 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 寂静’。
涅槃佛性:
以空为有,为真实,为存在。四大皆空,而“空” 乃一“存在”,佛性、真如即“存在”、妙有,即 空、涅槃。 《涅槃经》:佛性常住,无变易故。 惟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再二空(内空、外 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乐我净,(【常乐我 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 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 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 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是故四 法,不名为空。
二、六家七宗
魏晋时般若佛学盛行。 支娄迦谶:《道行》10卷译入 鸠摩罗什入长安,重译般若经典。 汤用彤:盛弘(般若教义)性空典籍,此学遂如日 中天。然般若之始盛,远在什公以前。而其所以盛 之故,这在当时以老庄、般若并谈。玄理既盛于正 始之后,般若乃附之以光大。(《汉魏两晋南北朝 佛教史》) 玄佛相会,是以玄学中老庄的无,并谈佛教般若学 中的空,是一种误读,东晋时产生“六家七宗”:
般若性空:
源自印度佛经“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因缘而起” 说。万法因缘而起,念念无住,故曰性空。其主旨 即“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佛教主张世界万物 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 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 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 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 亦称四大皆空。)不仅万事万物为空,则“空”也 是空的。 般若,即智慧。般若性空,即以空消解事物的本体, 永无间歇地否定,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BC2)博士弟子景庐(《魏书·释老志》作秦景宪)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一般认为此为印度佛教经大月氏入渐中 土之始。 东汉初年,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与浮屠 并提,显示当时以黄老解读浮屠思想,即佛教初步中国化时期。但当时 只有《四十二章经》、论著《理惑论》。 东汉桓、灵二帝时,西域高僧安世高(安息)、支娄迦谶、支曜(月氏) 来,天竺竺佛朔、康居僧人康梦祥来到洛阳,译经传教,常将道家的词 语、概念误读佛经原义。 大乘般若性空之学自东汉传入中土,随着以玄释佛,以本无说空幻,魏 晋时流行。至释道安时代,般若学者蜂起各属其义,出现“六家七宗”, 以无说空,(般若本离弃空、有,不执中道)。
七、禅宗
禅:梵语“禅那”省称,意“思维修”,静坐息虑。禅宗始 祖东、西方各一。禅宗传钵以一件袈裟,谁得袈裟即为正传。 西方初祖:佛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两旁侍立弟子年长者迦 叶、年轻者阿难,释迦曾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众人不解 其意,唯有迦叶破颜微笑,以示会心。释迦即以心印付诸迦 叶,迦叶遂为禅宗始祖。 东方初祖:迦叶28传至菩提达摩,又达摩。梁武帝时,达摩 来到中国,成为东土禅宗初祖。初到广州,武帝迎至建业 (南京)。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 何功德?达摩:并无功德。梁武帝并未重用他。(达摩: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
《坛经》: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又 作:佛性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性与人 性是同构的,佛性既是可被追摄的人性之美的“本体”,也是因现实人 性之受污染、不完美而用佛教语汇所虚构的一种人性模式,它是被颠倒、 夸大的完美人性。 佛性即人性,人人可以成佛,对佛的威严和神圣是一种消解,即心是佛, 对人是一种解放,这就在美学上,把神降格为人,同时将人与人性上升 到佛、佛性的高度。对人自身的这种精神提升,是人的自恋、自爱与自 我崇拜,即,人可以在佛光的辉煌、灿烂的虚妄灵光中,真实地体验到 自身的崇高形象。 彼岸与佛性的完美境界,是一种虚构的观念性、逻辑存在,而非历史、 真实、现实的存在,佛性与佛是人性与人的颠倒、夸大的完美形式,是 人性与人的一种历史形态的异化。
四、玄佛相会
魏晋玄学对般若性空之学的误读:以自己体悟的“无”说 “空”。 汤用彤:惟僧肇(鸠摩罗什弟子)特点在能取庄生之说,独 有会心,而纯粹运用之于本体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史》) 玄学化:以无为本的玄学,其返本摄中的哲学理性、谈有说 无的清谈风度,(名士/名僧)有力地影响了大乘空宗般若学 佛殿的翻译、传播、重构。推动了般若性空之学的中国化。 中土化:执著于本体(无)以及终极之美的玄学渗透、融合, 使得无所执著的般若性空之学变为易为中国人接受的中国化 的般若性空之学,而其对无、空的执著,已经和涅槃佛性论 实质上没什么区别。
佛教美学
一、佛教东传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小乘】又作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 【小乘】又作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 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 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 于所修之教、 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 于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 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 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 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 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意。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 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 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 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大乘】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 【大乘】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 第一乘。为小乘之相反词。 即交通工具之意, 第一乘。为小乘之相反词。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 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我国与日本 之宗派大都属于大乘佛教。 之宗派大都属于大乘佛教。
*
禅宗是最典型的、佛学中国化程度最高的中 国佛教宗派。 禅宗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及由 盛转衰的开始。 禅宗消解佛教本来的宗教文化性格,使宗教 走向世俗,从崇拜走向审美。所谓“平常心 石佛”代表着一种世俗审美的宗教性表述。
禅宗六祖
1达摩 2慧可:本名神光,达摩面壁时侍立,达摩问: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长期)精进,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小德小智,清心慢心,欲冀 真乘?神光为表诚心,自断一臂。达摩遂收为徒,赐 名慧可。达摩圆寂时,令各门徒自言所得,众人纷纭, 惟慧可一言不发,达摩说“汝得我髓”,于是传钵。 达摩有偈: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暗示一脉相传至五祖而分宗派。) 3僧粲。4道信。
5弘忍:五祖。自认能传法者十一人,神秀为第一。选法 嗣时,令众人各颂一偈,慧能超迈。乃得传钵。(本姓 卢,幼时父王,打柴养母。不识字。后到弘忍寺里任舂 米行者,未剃度。)并秘密讲授《金刚经》,并叫他逃 归故里,(广东)弘忍亲送至九江,开始慧能摇橹, “请和尚做,弟子合摇橹”。弘忍:合是吾度汝。慧能: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今已了悟,只合自悟自度。 (神秀不甘,在北方自立门户。北渐南顿。) 6慧能:六祖。(南宗初祖)顿悟。后传神会(慧能:不 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禅宗遂门派林立而大 盛。出现五家七宗。
七、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法海本《坛经》
1、《坛经》版本: 、 坛经》版本: 惠能应韦璩之邀,与广东韶州 法海本为最古版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 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兼受无相戒弘法 弟子法海集记,凡一卷,57节。 其中“四九”:上座法海向前曰: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 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 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 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惠能灭后二十年[732],神会于滑 台大云寺开无遮大会定佛教是非,树立南宗顿教的事实。) 2、涅槃佛性论思想 、 惠能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 尘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