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讲中国的思想,我们都是讲儒、道、佛三家,所以佛教也是中国文化有机的组成中国。
(一)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动力那么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佛教的传播主体,就是佛教本身以及传播的客体就是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事项各方面的因素。
作为一个传播主体就取决于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它弘法的动力,这个理论优势刚才讲过它能够弥补中国思想的不足。
庄子在天下篇里面曾经这么评价孔夫子,他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个六合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在我们可知的宇宙之外,孔夫子这个圣人他是存而不论的,而这六合之外恰恰是我们形上,是哲学和宗教所要讨论的问题。
佛教在这一点上,在六合之外的探求方面,佛教有比儒、道两家思想远远高的理论优势。
而且作为宗教它有着把上法向一切传播的弘法的动力,这是来自于传播主体。
传播的客体就是传播的环境,就是中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这个佛教外来宗教它有排斥、有制约,也有相互的欣赏和吸收,最后把它容纳到中国文化的结构之中。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己的宗教,它在适应中国社会、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佛教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比方说去除了一些不适合中国发展的一些因素。
比方说中国只讲以孝治国的,那么佛教的思想它是讲众生平等的,所以印度社会里面的一些人伦准则凡是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在传播过程当中就逐渐逐渐改变了,所以它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终于在中国社会中站稳了脚跟,从此,佛教作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超越了中国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克服了他们各自的弱点,而承担起发展、深化中国宗教的历史使命。
那么佛教它在中国的发展,它有着一种开放的、含容的气度和性质。
什么叫佛教中国化呢?就是佛教在它的传播过程中,那个“契时应机”的方式。
“契时”就是你要符合时代精神,“应机”就是你要适应这个接收者它的根气,以他们能够接受程度,承受对接说法。
那么佛教的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也就导致了传播过程中独特的方法论,就建立在真俗二谛基础上的真谛论和方法论。
所以佛教中国化的表现方式在我看来可以体现为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本土化,因为印度的宗教进入到中国的文化圈里面,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一个异质的文化圈,是进到中国一定要适应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它要体现时代精神,也就是现代化,所以汉代有汉代的现代化、唐代有唐代的现代化,二十世纪有工业化以后的现代化的过程。
第三个呢?就是三根普被的大众化,三根就是上根、中根和下根。
也就是大草、中草、小草;大树、小树的关系,所以也使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三根普被,所以佛教一定要让最广泛的人群能够理解这个是大众化。
所以我们从这么一个角度去观察两千年中国的佛教史,这个过程首先佛是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它也是以大事姻缘而进入中国,就是要使中国人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所以中国佛教史首先是佛法在中国弘传的历史,它要使中国人开启智慧,所以这个是灵与肉、精神与物欲、法性与无明此消彼长的心路历程。
然后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它一定要适应中国人的根气,要符合中国人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是在世俗层面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历史。
这个两者关系把握好,需要高度的中道智慧,否则的话就会陷于两难的一种困境,那就是“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
什么叫谈真呢?你光讲最高真理,讲纯粹的佛法,宗教的原理,很多人都听不懂、无法接受,你就逆俗,你就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没人欣赏你,终极真理也无法传播,这叫谈真则逆俗。
而顺俗则为真,你过多地迎合了世俗的要求结果你就背离了佛教的精神,使佛教变成不是佛教了,所以我们说中国整个佛教史它就经常会陷入到这种两难困境,要么曲高和寡,要么就同流合污。
(二)佛教中国化标志那我们怎么来看中国化?在这2千年的历史当中,佛法形而上的终级真理,经过同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磨合、调和,再借助儒教这一中间环节,终于登陆到中国的宗法制社会。
原来讲求了生脱死的出世性的佛法,最终还是落实到形而下的“担水砍柴”、“事父事君”的入世事功。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曾经提到,他说禅宗,禅宗最后把行而上的“理”跟行而下的世君世亲这个入世的事功,把它结合起来,最终还是落实到“担水砍柴”、“事父事君”人世间的事物。
所以我们这里,我这里列举了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什么叫中国化?也就是传译讲习当中的“格义”,把印度的佛经传到中国首先就要经过翻译,翻成中文,用中国固有的概念去解说佛教里面的概念,它的明向概念。
比如说“空”。
空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一个观念,如果我们所说用一个字去描述什么叫佛教的话,就一个字那叫“空”,所以我们说当和尚我们叫遁入空门,但这个“空”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中国的空就是空空如也,就是天空的天空,什么都没有的空,所以一开始中国人无法理解这个空这个概念,它一定要有中国的老庄思想,用老庄的思想去近似地去解说那一个空字,那就找到了,老子里面的孔、无,用无去说明这个空,所以东京时候的人以无为本,寓意叫做本无,那么这个才是最终结的概念,一个最终结的本体,而我们现象界就叫有,它是末,本体是叫本,那么现象是末,相对于本无,我们现象界的一般叫末有。
老庄的无跟佛家的空是有差异的,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因为大成佛学的空它是涵盖了世间和出世间,把现象界和本体界统统把它融为一体,所以第一层通过传译讲习当中的“格义”就逐渐逐渐用中国人的理解方式,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去理解佛经,它已经走了,这个是文化交流史上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这个是第一层,在思想的嫁接当中,在思想的交流当中,印度的佛教被中国人是有一个中国式的理解。
第二个关键词是“叛教”,印度传来的宗教,传来的佛教,大乘、小乘,空中有中,进入中国,中国人的理解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重新打散、打乱,重新把它组装起来,用中国人的理解方式把它的组织成一个一个秩序井然的体系,这个叫判教,叫判色教下,所以不同的宗叛他们有不同的叛教体系,天台宗有天台宗的体系,天台宗的《法华经》是最高经典,所以《法华经》是放在最高的层次上,一路看下来是五四八教的叛教体系,华严宗是把华严经作为最高经典,所以华严宗的叛教体系,禅宗有禅宗的叛教体系,唯识宗也有唯识棕的叛教体系,所以“叛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把万籁宗教把它组织成一个一个的思想体系,在这个叛教过程当中,印度宗教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
第三个关键词是在组织制度中,印度的戒律到中国就转换成了中国的清规,就是“丛林清规”。
而“丛林清规”它是跟中国的宗法制社会,跟整个宗法制社会底下的忠孝的概念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那么印度的出家人是不从事生产的,它是以乞食为生,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他一定要走,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地农禅并重道路,所以中国的佛教徒是自己从事生产劳动的。
在农禅并重的宗教生活观当中,必然改变了原来的印度的戒律。
所以说如果印度的戒律是根本法的话,当中国的出家人所执行的主要是中国的协管法,就是“丛林清规”,这是组织制度上的改变。
在佛教跟政府的关系,在政教关系中就有了僧官制和度牒制,什么叫僧官制呢?就是政府设立了宗教管理机构,由政府指定俗人或者出家人担任宗教官员来管理佛教事务。
度牒制,这个度就度人出家,牒就是政府的文书,所以这个出家当和尚,在印度是自由的,在中国是由政府管辖的,比较经过政府考核,有政府发给你出家的文书(叫度牒)你才能出家做和尚,像这种管理制度在世界上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个僧官制和度牒制进一步地在组织制度、政教关系方面改变了佛教的心态,成为中国式的佛教。
另外在宗教关系上,中国的佛教从原来的佛道佛三教鼎立、三教冲突、三教鼎立到宋以后就变成了三教一致,那么这样的话,大量的沦落到了中国本土的思想和宗教之中。
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所说的格义,叛教、清规、度牒和三教一致,这么一个过程之中,佛教获得了中国的表现形式,而中国的宗教由于佛教的家满也丰富了自己的内涵。
这个是我们简单地跟大家说一下什么叫中国化,我们列举了几个标志。
二、中国佛学的特点与消极面(一)中国佛学的特点下面我们来讲第二点,谈谈中国佛学的特色和它的消极面。
如果我们也讲中国佛教有一句太虚大师,在1947年,他在当时抗战胜利之后他要整顿全国佛教,要培训一些佛教的基本干部,他亲自讲课,其中有一门课叫《中国佛学》,它就是给整个中国佛学的特点下了一句判断,“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个“禅”就是指的是佛教独特的修行和由这个修行所开发的独特的智慧。
在这么一个总的标题底下他用两句话,概述了2千年中国佛教发展的大事,提纲挈领地把中国佛教的脉络把它隔了出来,哪两句话呢?“禅观行演为台贤教”、“禅台贤流归净土门”,我们再重温一下,佛教的特征是什么?佛教的特征是一种自内于真的宗教,就是来自于内心的觉悟,而这个内心的觉悟又来源于依赖于特殊的禅观修行,在禅定状态中发挥我们独特的智慧,所以中国的各个宗派的祖师首先就是禅师,由他们的禅观修行创立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个宗派,就是天台宗和华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