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案:宏观经济学中所运用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函数中某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
投资乘数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
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
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根据凯恩斯的论述,收入可以分解为消费和投资,又可以分解为消费和储蓄。
由于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稳定的,从而作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的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函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稳定的。
发挥投资乘数作用有如下三个前提条件:
(1)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为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在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地发挥出来。
(2)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
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劳动力,那么投资增加后,并不能使产量和收入增加。
(3)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
下面根据希克斯的解释,从封闭经济条件和开放经济条件两种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这一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比较:
共同点:
都是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都有扩张性、紧缩性政策之分
不同点: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
货币政策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
区别: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的区别
根据适应性预期假设,经济当事人把他们对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例如通货膨胀)仅仅建立在该变量过去值的基础之上。
除非所预期的变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否则对它形成的预期必然存在系统性的错误。
与此相对,在理性预期或“前瞻式”预期方法下,经济当事人将利用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进行预期,并能快速地调整可能存在的预期误差,不会在整个时期内形成有系统性误差的预期;也就是说,理性预期是无偏的。
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在对当前的行动作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出的预测。
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合理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
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
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三个含义:第一,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它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
由于这一原因,即从整体上看,在长期中,对某一经济变量的未来预期值与未来的实际值仍然会是一致的。
因此,简单而概括地说,理性预期的意思就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数值。
加速原理的适用情况
加速原理只适用于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如果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加速原理无法发挥作用。
加速原理适用于现代化大机器生产中,有机构成较高,资本产出之间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要增加产量就必须追加更大比例的投资。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定义,举例说明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乘数—加速模型的完整含义
(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
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
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使经济进入萧条。
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
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3)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
即利用政府的干预(比如政府投资变动)就可以影响减轻经济周期的破坏性,甚至消除周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自然失业率的含义,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方法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干扰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降低自然失业率
(2)建立多种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劳动市场,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
(3)改革失业制度,由消极救济变为积极就业。
1、增加总需求,减少周期性失业
1 加强职业培训
2 建立完善的就业机构
3 降低最低工资和失业救济金
每个国家的自然失业率高低不同,主要取决于:
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指导完善程度,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等;劳动人口组成,社会保障状况,产业结构变动快慢等。
1、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因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延伸为表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就高,并将这种替代关系作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操作依据:当通货膨胀率太高时,采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当失业率太高时,采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扩张政策,以达到避免经济过分波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