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武术精神的诠释

中华武术精神的诠释

中华武术精神的诠释
中华武术精神的诠释对一个练武者来说,首先就必须具备武术修养。

武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武术并非打打杀杀,那是武术的最低级的应用形式。

功夫也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来强身健体的。

练武先练心。

即内功修练,修心法。

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排除各种杂念,达到心思纯静,清静无为,无怨无欲的境界。

长期的煅炼,除练就坚韧不拔的心志外,还使人气质从量变到质变发生变化,思想境界也随之空阔。

人,私心杂念少了,自然正气上身;无欲则刚,自能英勇无畏。

由是获得中华武术的精神气质。

中国武术崇尚武德。

“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

宽容,忍耐,坚强,尊师爱友,仁义,谦虚和诚实等等都习武者的武德修养。

武家切磋武艺时,只应点到为止,切不可乱作杀伤,“以武会友”这都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宽容和大度。

武术虽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要想在这修身养性中有较高的造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练武之人要心静,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

各种动作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和不断努力。

尊师爱友也是武德的一大表现。

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仁孝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极注重对师长的尊敬。

古代曾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把师同天、地、君、亲相提并论,说明了老师的
重要地位,只有尊师爱友、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才能师徒容洽,学习提高。

各门派之间也经常来往,切磋武艺,相互学习,互相帮助。

练武之人要有仁义之心,切不可乱杀戮,只有拥有仁义之心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一个习武者,如果没有仁义之心,武艺再高,也是不受欢迎的。

因为中国人最注重的是在品德上让人敬服。

谦虚对习武者也很重要,满招损,谦收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谦虚,不骄不躁,才能保持一颗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心态,才能获得更高的造诣。

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

这才是练武者应有的胸怀的气度。

练武之人注重道德修养,经过内外兼修,练就了一身浩然正气,即自由、公平、正义等。

学武一般是在佛教道教名山,这些地方,很少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而是接受佛家那种超凡脱俗,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

因此,都喜欢自由,看不惯世俗的种种邪恶。

因此经常打抱不平,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怀有很强的正义感。

具有侠义精神。

武术精神也表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各门各派,创造的各种拳法剑法,多的数不胜数,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

武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体系,后人要想学习它也不得拥有执着的探索精神。

这都是中国人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的体现。

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

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

冬炼三九,夏练三伏。

要抱定精益
求精的精神。

练武之人不仅仅是练武,他还是在不断的完善人格,追求人的至善至美。

以达到高的精神的境界。

团体里更是注重培养习武之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只有培养这种精神,团体才能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中获得进步。

团体的力量才变得强大。

武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爱国精神。

很多武功高强的人和普通的练武者,都是以匡扶正义和保卫国家为目的的。

史上的岳飞,戚继光等都是光辉的典范。

精忠报国是练武之人的理想追求。

止戈为武,中国武术追求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多层次的和。

武术的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由于许多武术受道教的影响很大,道教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靠个人勤加苦练之外,还要汲取天然之气,借助“自然之力”将“己之力”与“自然之力”合二为一。

中国的八卦,阴阳五行学说都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对武术的影响都是很重大的。

有的武术更是以这些学说为灵魂。

和的另一层次是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中国武术比武从来不是要比得个你死我活,而是切磋切武艺,点到为止。

而且中国人很热衷以武会友,不打不相识等等。

止戈为武,在造字之初人们就寄托了武术美好的愿望。

武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更好的和平。

武术的很多招式本来就不带攻击性的,而是为了抵御为了防身。

“以和为贵”在武术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精神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们有责任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中国的武术演员中国演员: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洪金宝、吴京、刘家辉、吴樾、赵文卓、郑佩佩、杨紫琼、樊少皇、梁小龙、于承惠、邹兆龙、元华、元彪、元秋、狄龙、徐少强、计春华、周比利、许冠杰、黄日华、释小龙、陈国坤、释行宇、陈之辉、向佐、安志杰、谢苗、曹骏、谷文泽、等。

中国武术的来源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

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

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安国强民武术课程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

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关于武功
武功,在个人,是制止侵害,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功力;在国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