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中华武术 培养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武术 培养民族精神

14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9—0014—03【武术发展研究】第5卷第9期2008年9月搏击・武术科学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地球村”的日益突显,各国呈现出以文化竞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强势的西方文化略显优势。

目前,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时期的重要目标。

因此,在现阶段,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特别是加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气度和和谐处事的灵便智慧的健康历史文化。

在现阶段,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竞争中将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是现当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时代重任。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

武术不仅是体育,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人们在长期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通过武术训练体悟中国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能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的复杂局面,弘扬中华武术对现当代青年人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对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

1民族精神的含义哲学上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根本观点,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以“中庸”、“谦让”、“和合”为主,是注重和谐人际交往,形成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在世界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

中国人民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培养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格局》)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2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主要不是军事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在现阶段更是比较尖锐的。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西方的强势文化在世界各国渗透,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范、价值丢失、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

尤其是青少年对拜金主义的倾向以及人身观、价值观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

这种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

”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史,就是依靠中国优秀的文化做支撑。

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面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实行“分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十七大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作者简介:1.胡继松(1982 ̄),男,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武术发展。

2.胡继云(1982 ̄),女,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竞技武术。

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胡继松胡继云(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越演越激烈,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中华武术被誉为中国“国宝”和“国粹”,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因此,通过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对我国在新时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华武术武德民族精神DOI:10.13293/ki.wskx.001855昂扬向上。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思想基础。

培养民族精神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加强过人的爱国主义热情,能增进民族团结,能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树立坚定信念,能对祖国主权和尊严坚决捍卫等。

因此,培养民族精神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

武术在中华大地绵延几千年,它植根于民间,源于实践,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的国宝。

通过武术的训练可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

武术体现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上。

3.1武德是武术的核心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由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

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

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

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

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

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

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

“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

“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

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

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

“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

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

“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

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除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

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

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武术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即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

武林历来注重惩恶行善,各个武术门派均有相应的要求,例如:“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为人正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些规范、戒律要求习武者主持正义,扶弱压邪,集中体现武术人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其次,武术界高度提倡“忧国忧民,匡扶正义”的主张。

在武术的发展历史中,不乏像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这样的楷模,他是尽忠报国,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武林英雄。

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是一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有胆有识的民族将领。

在抵抗倭寇的侵略时身先士卒,率领四千余精兵力战疆场,保家卫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尊严,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对祖国前途怀有坚定的信念。

武术界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对其他国家的入侵和本国的腐朽反动势力,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

在这些武术民族英雄的影响下,通过武术道义的教育,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3武术能培养“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深受儒家“和为贵”思想的指导,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武术拳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择选徒弟时,在道德品质方面要求很严。

例如,中国少林寺戒约中说“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蛾眉枪法》也明确提出“不知者不与信,不仁者不与传”;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也有“五个不可传”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

中国古代理想上的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大同社会。

武术人提倡“中和”为上的思维方式,受中国“中庸”思想的影响,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其中国武术的技术特征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强调“拳打人不知,出手不伤人”,“胜固可喜,败亦欣然”。

正是在中国和谐思想影响和“中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武术人才有了“撵人不过百步”,“穷寇勿追”之说。

强调武术人之间进行武艺交流时,要以“和为贵”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以“以武会友”加强武术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和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