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10例临床分析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10例临床分析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1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22T09:04:07.7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韦函(广西田东县右江矿务局医院外科广西田东 531 [导读]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中图分类号】R65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5-043-02【关键词】球部溃疡手术方式治疗效果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现将我科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10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其中男85例,女25例,年龄在21~78岁,平均年龄45.4岁。

穿孔时间
2.4小时~76小时,平均14.4h。

1.2 临床表现 110例均有腹痛、腹胀,其中96例伴有畏寒、发热,全部病例有腹膜炎体征,既往有溃疡病史86例,无溃疡病史24例,溃疡病史最长42年,最短2年,合并有幽门梗阻26例,合并有出血16例。

1.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全部病例做血常规检查,其中血细胞升高76例,血细胞正常20例,血细胞降低14例。

全部病人做胸腹X射线检查,见膈下游离气体92例;110例做B超检查,88例见腹腔积液,20例行腹穿,其中阳性结果5例。

1.4 病变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穿孔104例,后壁穿孔6例。

1.5 治疗方法 110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4例开始行非手术治疗6~8小时,症状体征有加重后中转手术。

110例中单纯修补48例,62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中56例行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6例行毕I式胃大部分切除术。

1.6 治疗结果本组110例全部出院,随访102例,随访时间1年6个月~2年。

只有3例单纯修补术的病人溃疡在术后6月、8月、18月复发,均经内科治疗后治愈,余病例无并发症。

2 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发病率在10%左右,虽然有报告非手术治疗治愈率高,但由于非手术治疗需具备一定条件,而且非手术治疗结果难以估计,一旦治疗失败再转手术治疗将错过手术最佳时期,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

因此,非手术治疗只能用于有适应症患者,且随时准备手术。

其适应症为:①空腹穿孔,就诊时间快;②无溃疡病史或溃疡病史短,症状轻,腹膜炎局限者;③单纯穿孔,不伴有出血、幽门梗阻、癌变等患者。

本组中有4例入院时具备以上条件,但经短期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在治疗6~8小时中转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穿孔采用同样的手术方式:有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

单纯修补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1],且不改变胃十二指肠解剖,符合生理,但未治疗溃疡本身,术后溃疡复发率高。

一般认为:①穿孔时间超过8小时,腹腔内污染及炎症水肿严重,有大量脓性渗出液;②以往无溃疡病史或有溃疡病史未经正规内科治疗,无出血、梗阻并发症;③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

本组中48例患者具备以上条件行单纯修补术后均治愈出院,随访近期有3例溃疡复发,复发率6.2%。

彻底性溃疡手术及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优点是一次手术同时解决了穿孔和溃疡两个问题[1],术后溃疡几乎可以治愈,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风险大,对于有休克、化脓性腹膜炎或合并有其它严重疾病者不宜。

胃大部分切除术是解决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高胃酸分泌的根本措施,能完全消除症状,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急诊型胃大部分切除术的病死率已降低至一定程度,并有效降低了并发症[2]。

同时有报道其可有效防止溃疡未切除所引起的出血、再穿孔、狭窄梗阻等,效果满意,比迷切手术特别是高选择迷切易于掌握,复发率更低,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本组行胃大部分切除术68例,术后效果好,近期无并发症,一般认为:①病人一般情况良好,穿孔在8小时内或超过8小时,腹腔污染不严重;②慢性溃疡,曾行内科治疗,在治疗期间穿孔;③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后再穿孔;④有幽门梗阻或出血者;⑤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穿孔;⑥巨大溃疡穿孔,溃疡疤痕大,血供差,估计修补术后有再穿孔的可能者。

根据本组的临床特点,我们认为手术治疗应力求简单、准确、快捷、有效。

原则上急诊根治性手术的死亡率不高于穿孔缝合或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治手术的必要性,二是耐受手术可能性[3]。

否则宜选择修补术。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穿孔由于后壁血供丰富,修补术后复发溃疡容易合并出血,尽量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

总之,对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手术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5-460.
[2] Bodner B, Harring Con ME, Kim U,et al.A multifactorial analysis of mortality and morbitiy in perforated pepticz ulcer disease.Surg Gynecol Olstet,1990,171(4):315-320.
[3]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