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
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苏州大学设计学专业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3日语612艺术史论823设计基础考试大纲:参考书目:先说英语吧。
词汇量曾经是我的一块心病,跟我英语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词汇量往往比我高出一大截。
从初中学英语开始就不爱背单词。
在考研阶段,词汇量的重要性胜过四六级,尤其是一些熟词僻义,往往一个单词决定你一道阅读能否做对。
所以,一旦你准备学习考研英语,词汇一定是陪伴你从头至尾的一项工作。
考研到底背多少个单词足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大概是5500多个。
实际上,核心单词及其熟词僻义才是考研的重点。
单词如何背?在英语复习的前期一定不要着急开始做真题,因为在单词和句子的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做真题的效果是非常差的。
刚开始复习英语的第一个月,背单词的策略是大量接触。
前半月每天两个list,大概150个单词左右,平均速度大概1分钟看1个,2个半小时可以完成一天的内容。
前一个月可以把单词过两遍。
历年的英语真题,单词释义题都是高频考点,这一点在完型中体现的非常突出,不仅是是完型,其实阅读中每年也都有关于单词辨析的题目,掌握了高频单词,对于做题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英语真题我用的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
进入第二个月开始刷真题,单词接触的量可以减少,但是对于生疏词应该进行重点的记忆,一天过1个list(75个单词)。
一定记住的有两点:①背单词不需要死记单词的拼写!②多余的方法无用,音标法加上常用的词根词缀就能搞定考研英语的词汇!9月开学后,专业课的学习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变成了真题阅读。
这个时候单词的学习时长应该逐渐减少(根据自身情况)。
我在9月大概是每天1个半小时左右,内容是标记的生疏单词,每天看两个list的生疏单词。
这样9月可以再过两遍单词。
10月和11月是生理和心理都最累的阶段。
这个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仍旧是真题阅读。
恢复到一天看一个list的状态,我相信到这一阶段看单词的感觉已经大不一样,你会发现你竟然有猜词的能力了。
12月的单词学习转移到拼写上,主要是作文句式以及作文模版所需要使用的单词。
这部分单词需要准确无误的拼写,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记忆。
以上的日常单词学习是需要单独给出时间来的,实际上,在做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单词用法的学习,这个需要在理解句子的前提上进行记忆,涉及到做真题阅读的问题。
在第一个月,句子的学习应该同步开始,考研阅读存在着大量的长难句,因而打好句子的基础也十分重要。
做真题阅读的方法是先做一遍,然后进行单词和句子的解读,标注不会的单词,弄懂没有看明白的句子。
之后对选项进行解析,主要是比对各选项和文章中目标句之间的差异,理解出题人设陷阱的点,这些参考书上都会有所涉及。
在做过三套真题后,一定要进行一次总结,反思不足,再继续做下去。
关于具体的阅读方法,大致是读选项——找定位——比对选项和定位句——排除干扰项——联系主旨选出正确项。
具体的方法可以单独成为一篇经验贴,我在后续会补上,不过现在说这些可能也有点早。
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分析真题的基础之上的。
作文、翻译、完型作文的学习我个人以为无需太早下手,在11月左右开始为时不晚。
考研作文不必四六级作文难,思路也相对比较死板。
因此作文并不是太能拉分。
翻译和完型是我认为无需特别准备的部分,这两个部分设计到你的英语实际水平的高低,花时间在这两个题型上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在你已经具有一定的单词水平和句子水平后,翻译和完型也差不到哪去。
在复习时间比较有限的前提下(注意我的前提),最后考虑这三个题型,它们的重要度排名是作文>翻译>完型,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题型影响大局的能力很小。
在你的阅读能拿高分的情况下,你的考研英语分数就低不下来了。
612艺术史论复习时间和计划:最好一天10小时+的学习时间,12小时最好(保证效率时间)。
我的复习时间是早8点-中午11点半,中午在图书馆休息,那段时间看看书做做题大致也有半小时-1小时是学习时间,下午2点-5点半,晚上6点-10点半,11点半之前睡觉。
每天早上一小时背单词,接着看公共课一到一个半小时,然后看专业课,下午全给英语,晚上全给专业课,看书或者背诵。
有段时间是6点半起床,后来天气冷了,就七点多起床了,所以不用特别强制自己起多早,只要坚持每天都在一个时间起床就好了,但不要超过7点半。
计划是一定要做的,但是不用特别精确,那样反而成了桎梏,太死板,根据情况可以实时调整,计划起个监督作用。
课后题确实很难,想要把它弄懂非常困难,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从考的题来说,只有一个大题,所以认真看性价比不高。
从现在的剩余的时间来考虑,我不建议大家再花宝贵的时间看课本了,直接做题,可以对照研教新版那本配套习题答案。
这本书我建议大家至少做二遍,考前一周必须要做一遍。
加深印象。
课后题中有一些题目是花时间的题,比如:这道题我个人感觉这些题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些题目研究了一段时间还是不懂的话就果断放弃吧。
还有一类,后面的小题非常多,一般也是不太会考的。
但是有一些题目涉及知识点多,计算不复杂,那你要重点对待了。
从经验来看,前几年出的题一般都是每章靠中间一点,所以做题的时候可以重点注意一下这些题。
提几点小的建议。
1:真题真的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考前要把真题烂熟于心,真题重复率特别高。
我觉得每年重复率有70%左右说的也可能有点保守的了。
像今年初试,就考了一个题没怎么见过,还有道课外题:早期文艺复兴三杰,考的就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其余的题基本是以前考过的原题。
专业课我也就是书本和真题来回的背。
真题真的不记得背了多少遍了,但是我敢说5遍绝对是有的。
所以呀,如果真的能把真题吃透,个人觉得100分没问题的。
讲到做题,其实公共课也是如此,公共课政治多看看李凡《政治新时器》里的解析,里面的解析都是根据出题人的出题思路解析的,多体会一下出题者的出题思路,对于大家是很有帮助的。
英语的阅读技巧方面,我主要还是靠做题,《木糖英语真题手译》总结很多的解题思路总结出一个阅读套路,能够轻松快速地找到定位句,选出正确答案,里面的解题方法确实对我很有帮助。
所以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掌握了解题技巧对提高做题效率真的是非常有帮助的,然后我们言归正传继续回归专业课上来。
其实有好多非常好的模拟题也是干货多多,研教新版的习题集就是一本良心满满的书,废话不多说想买习题的话一定要买这本,买了不会吃亏的。
这可是我去年发现的宝藏呢。
这本书上的错误总结我认为这个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哪本书,书上讲的都是针对所有的考研学生,因此他所提到的问题你不一定全有,他没有提到的错误你未必没有犯过,所以一定要总结,你可能这道题不足错误,下次复习的话也会更加清楚明了。
我就把我自己的薄弱知识点都标记在了书上,比如:渐隐法、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后现代主义、包豪斯、装饰艺术运动、国际主义艺术风格、二战后欧洲及日本的现代主义设计、北欧的设计特色及风格、结构主义、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理念及代表产品、二战后意大利的设计历程及意大利双轨制的艺术设计特色等内容。
这样我每次翻书做题都会再次翻到,加深一次印象。
2、课内题就参考真题就知道什么是重点了,之前有学长学姐也有发过,所以可以参考一下。
只要是考过的知识点,那么,请一定一定要背的滚瓜烂熟。
我是从5下旬才开始看书,跟着学姐把书上的知识点都过了一遍,学姐给勾了重点,讲解了重难点,像胸中之竹、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形式与内容关系、希腊瓶画先后出现的样式、静物画的类、风景画的类型、古希腊柱式的发展顺序、波臣派、“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院体与浙派、“笔才一二,象已具焉”、贝叶挂毯、盛饰窗格、自制画像、怪诞装饰、渐隐法啊,之类的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复习这几本书一直到7月底才结束。
从8月份一直到考前也就是不断的巩固知识点。
3、至于课外题我是用笔记进行分类整理,每天也就是抱着ipad来回地背。
我觉得这种方法挺管用的。
课外题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啊,就是贝叶挂毯之类的。
所以推荐自己去做笔记,一定要对真题进行分类整理。
以上专业课笔试就给那么多建议吧,其实专业课全是背的功夫,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有些学妹经常问我说,第一遍书看完了啥也不知道,这个没关系,我当年也没记住,要是记住了那就神了,这一遍是打基础,理解知识点,获取知识储备的阶段,如果去做几道选择题会发现其实还是理解了很多东西的,并不是一无所获。
现在的研究生考试越来越活,并不是背的越多越好,越多越能拿高分,背诵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考学生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有没有真正理解那些知识点,毕竟是考研,所以考的很深很广,有一些知识点并不是像自己看起来那么简单~思考一下如何把自己会的东西反映到答卷上,同样会背,为什么分数差那么多?老师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自己思考和评价的,逻辑清晰,卷面漂亮的答案,而不是把讲义内容简单照搬。
问一问自己能做到吗?总的来看,专业课的复习主基调,大题基础是背诵,基础不牢,地动山腰,而难的就是如何有效率的背诵和如何完美的答题,还有很多东西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都是浅层次的理解,不会去想知识点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和一件事发生背后的原因等等。
有些二战三战同学觉得自己复习的还不错,结果分数出来却不理想,也就是不会答题,不会背诵,方法不对。
好好想想自己是这样吗?好了就先和大家说到这里了,我这里还有自己之前用的一些资料,比如真题、笔记、以及一些专业课的视频什么的,大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high研网和high研app下载,我都分享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