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组织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答: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新世界。
6、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答:(1)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
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通知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答: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
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
9、简述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3、个别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决定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
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2. 试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性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时间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2、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4.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5.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6.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1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18.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1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