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节律在alpha节律中,8-10Hz,一般用于脑机接口
SMR节律感觉运动节律,13-15Hz。
α指数(α波占全部脑波百分比,安静、闭目时为75%)可以作为情绪表现的指标,情绪稳定而思维广博的人,α指数较高,情绪不稳定而狭隘偏激的人α指数则甚低。
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扰,在睁眼时,α波会减弱或消失,
即便是在黑暗的环境中,睁眼也会如此。
当人处于“怎么”“什么”“为什么”的惊疑状态时,由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强而导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动也会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续存在,它又可以逐渐恢复。
α波的峰与两侧的谷大体上可连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峰顶向左或右移位,破坏了等腰形态,则提示中枢处于疲劳状态。
α活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如α节律优势者,易与人合作。
β波不受睁、闭眼的影响。
在睁眼视物、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惊疑恐惧或服用安定等药物时,β波活动急剧增多。
β活动也与人的某些心理品质有关。
β节律优势的人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感情强烈、易于冲动、固执己见、不受约束、善于独立的执行任务;长于抽象思维,喜欢依靠“推理”解决问题,还表现出持久力差,易于疲劳的特点。
频率的个体差异很小,波幅的个体差异较大。
正常脑波与年龄大小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线不稳;年龄越大,则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
但是,在50岁以后,慢波又继续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频率慢波化。
脑波更受到意识活动、情绪表现以及思维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1)年龄和个体差异
脑电图作为客观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在小儿,脑电图可以观察到随年龄增加的脑波发展变化。
年龄阶段不同,脑波可显示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小儿时期脑兴奋抑制机制发育水平的年龄差异,因而对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反应较成人显著,容易出现明显的脑波异常,而且异常的范围也较广泛,但相应的消失也较成人快。
在小儿时期异常脑波的出现也与年龄有关。
年龄不同,异常波型也不相同,在癫痫时尤其如此。
到成年时,脑波逐渐稳定,中年后随着脑机能的逐渐减退,脑波又产生相应的变化。
到老年期由于有脑缺血性损害或有脑萎缩存在,大多数也会出现有意义的脑波异常。
关于脑波的个体差异多在1岁后出现,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成人时脑波差异已相当显著。
许多研究结果认为脑电图与遗传及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但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对大脑和心理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意识状态
脑电图能够反映意识觉醒水平的变化,成人若在觉醒状态出现困倦时,脑电图就由α波占优势图形出现振幅降低,并很快转入涟波状态。
入睡后脑波变化将进一步明显并与睡眠深度大致平行。
在病理状态下,脑电图波形的异常又与病因及程度有关,除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或弥漫性波外,还可见到一些其他的异常波型。
临床上常根据这些异常波型来推断意识障碍的病因、程度,还可确定病位。
(3)外界刺激与精神活动
脑波节律一般易受精神活动的影响,如当被试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或做心算时,α节律即被抑制,转为低幅β波,而且精神活动越强烈,α波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外界刺激也可引起同样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脑电图时周围环境要安静,受检者要放松、不要思考问题的缘故。
(4)体内生理条件的改变
临床上诸如缺血缺氧、高血糖、低血糖、体温变化、月经周期的变化、妊娠期、基础代谢等都直接影响脑组织的生化代谢,所以脑波也相应地出现变化。
如脑组织酸中毒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将引起脑波振幅降低和出现快波化。
(5)药物影响
在临床上大多数药物对脑机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引起明显的脑波变化。
具体变化与个体差异、药物种类、服药方法、药量等都有很大关系。
如口服给药,刚开始和增加药量时会出现脑波变化,有些在停药后的短期内脑波改变仍可持续存在,甚至会出现一种反跳现象而见到脑波增强,这就是临床上治疗癫痫不能突然换药或停药的原因。
影响脑电图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脑电图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活动、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等。
其中年龄和个体差异与脑生物学特点及遗传心理因素有关。
外界刺激与精神活动引起的脑波改变属于脑机能活动的一些生理性变化。
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所产生的脑波变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是一过性和可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