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1 病理学名词解释

6.1 病理学名词解释

可逆性损伤: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活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适应(adapta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

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虎斑心(tigroid heart):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 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病理性钙化: 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

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

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细胞死亡: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和血管壁内出现细丝状、颗粒状、小块状、红染的无结构纤维素样物质。

凋亡(apoptosis)是程序性死亡,由体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坏疽(gangrene)身体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糜烂:皮肤、粘膜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

溃疡:皮肤、粘膜的较深在性坏死性缺损。

窦道:坏死形成的深在性盲管。

瘘管:两端开放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

空洞:较大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出后留下的空腔。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逐渐纤维化的过程。

包裹(encapsulation):坏死组织难以完全长入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

修复(repair): 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有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再生(regeneration):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如完全恢复原组织结构及功能为完全再生。

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组织填补,以后形成瘢痕。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浸润,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口,一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

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淤血(congestion) 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也称静脉性充血。

心衰细胞:左心衰引起的肺淤血时,有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并将其分裂,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附近的肝窦扩张淤血而成暗红色,小叶中央区干细胞受压萎缩或消失,局部区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肝脂肪变性成黄色,致使肝切面成红黄相间的槟榔样花纹。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中逸出,分内出血和外出血。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凝聚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thrombus):在凝聚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血栓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下,由于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而发生);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栓栓塞:血栓引起的栓塞。

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

气体栓塞:由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所引起的栓塞。

羊水栓塞: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尤其是在羊膜破裂又逢胎儿头阻塞阴道口时,可能会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并进入肺循环,造成羊水栓塞。

减压病:当气压骤减时,溶解于血液的气压迅速游离引起的气体栓塞。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梗死(infarction):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的防御性反应,它包括在损伤部位的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

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增生(proliferation):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

白细胞边集:炎症时,白细胞离开血管中心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红细胞漏出:红细胞经过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是一种被动过程。

吞噬作用:白细胞游走到炎症区域后,吞噬病原体及组织碎片、异物的过程。

包括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

炎性浸润:白细胞在炎症灶内的组织间隙中弥散分布。

趋化作用:白细胞游出血管后,沿浓度梯度向化学刺激物做定向转移的现象。

趋化因子: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变质性炎: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炎症。

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疾病。

浆液性炎: 粘膜的浆液性炎称为浆液性卡他性炎。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炎,渗出的纤维素由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脓细胞:指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脓液:含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的脓性渗出物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

积脓:脓液自然在自然管道或体腔内积存。

脓肿:为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疖:指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

毒血症(toxemia):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入血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仅暂时或一过性通过。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入血在血流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 细菌随血流至全身, 在肺、肝、肾、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

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的长期作用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肿块。

肉芽肿性炎:是一种特殊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肉芽肿:显微镜下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癌脐: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状似肚脐。

角化珠: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又称癌珠。

印戒细胞:胞质内充满粘液,核在一侧,使癌细胞分散呈印戒状。

畸胎瘤: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多数2~3个胚层组织成分混杂构成,似畸形胎儿。

肿瘤(neoplasm,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它反映分化程度高低,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组织学依据。

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

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差异的不同亚克隆的过程。

间变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

间变性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即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异型性大。

间变性肿瘤几乎都是高度恶性的肿瘤。

副肿瘤综合症: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直接引起的症状外, 伴随发生的由肿瘤引起的一系列异位激素性和代谢性症状综合征。

骨肉瘤: 由骨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四肢长骨,半数发生在股骨下端及胫骨或腓骨上端。

恶病质:患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性严重消瘦,体力贫乏,严重贫血,多脏器衰竭综合表现。

异型增生:增生上皮细胞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恶性。

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分裂像增多。

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癌前病变:某些具有癌变潜在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可转化为癌。

原位癌:皮组织异型性细胞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

冠心病(CHD):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成的缺血性心脏病,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高血压病(HBP):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见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肾和脑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其基本病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玻变〕;恶性高血压病:病程急进,严重高血压,变以肾脏病变为主,肾入球动脉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

心肌梗死:指由于绝对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伴冠状动脉供血区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大多数〔95%〕为透壁性,少数〔5%〕为心内膜梗死。

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绒毛心:心包的纤维素炎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导致渗出在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的绒毛状物覆盖在心脏上。

心衰细胞:左心衰时,肺泡腔内出现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