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上海市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设想

建设上海市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设想

建设上海市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设想
本文通过对上海和全国老龄化问题和“居家养老”这一中国养老主体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平台建成后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进行了展望。

标签:老龄化居家养老智能平台
一、背景
2013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而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就是上海。

截至2012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367万人。

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土地资源稀缺、养老床位紧张、严重依赖政府、资金不足和中华传统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国内“973”(即97%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机构养老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居家养老在中国特色养老体系中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
2.目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多多,缺乏科学体系,本应承担责任的子女亲属没有成为第一责任人,严重依靠政府,政府大包大揽、信息不畅、资源分散、诚信缺失、渠道单一、缺乏整合、无法发挥资源优势等问题普遍存在;
3.建立智能化居家养老综合援助平台,能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统一平台运营服务,最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养老服务存在的信息不畅、资源分散、诚信缺失、渠道单一、缺乏整合、无法发挥资源优势等问题,改变严重依靠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同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4.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而建立智能化综合援助(信息交互告知)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5.居家养老的真正意义是平台建成后,居家养老的日常生活将变得非常方便,独居老人发生意外会得到及时援助,失智老人走失将不再难找,因病、煤气中毒等意外、延误送医而死亡的人数降到最低,特别是让独居老人更有“尊颜”(突然死亡长时间无人发现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6.智能化居家养老综合援助平台受益面广、见效快、社会效益大,可以切实减少政府对养老的财政支出,显著减轻机构养老压力,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和科技化管理;
7.上海若能率先建设“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推出“上海市网上敬老院”,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对全国养老事业产业化、科技化的推动产生良好示范效应。

三、“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结构
1. 宗旨
以老人开心、子女安心、亲属省心、社会爱心、政府放心为导向,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利用家庭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中心后台为平台,打造“五心”智能居家养老综合援助平台,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

2. 架构
一个中心平台: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中心平台
一个网站:上海生活服务网
一条热线:12349(民政部全国公益热线)
一个网上敬老院:上海市网上敬老院
四大核心功能平台:紧急援助平台、卫星定位平台、健康管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几十个系统:人体感知系统、煤气探测系统、烟感探测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卫星跟踪定位系统、自动预警系统、实时位置找寻系统、健康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健康咨询系统、信息对接系统、健康预警系统、饮食用品送门系统、医护保姆服务系统、教育娱乐系统、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主要功能:一防、两通、四提醒、十报警
一防:防止失智老人身份无法识别
两通:亲属联络一键通、生活服务一键通
四提醒:关怀安慰提醒、日程备忘提醒、关爱交流提醒、电话故障提醒
十报警:人体感知自动报警、煤气泄漏自动报警、失火呼救自动报警、居家紧急报警、外出紧急报警、看家提醒报警、停电自动报警、组件低电量自动报警、防跌倒报警、健康异常报警
四、平台建设推广与运营
1. 根据财力分步实施。

首先建设“智能居家养老紧急援助平台”,针对全市
孤老及高龄空巢老人先行安装紧急援助系统终端,对失智人群发放卫星定位防走失系统终端。

2. 以“智能居家养老紧急援助平台”带动生活服务平台、健康监测平台、网上敬老院等,最终实现智能居家与养老全功能覆盖。

3. 以智能居家与养老综合援助平台带动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智能居家与养老产业链。

4. 从服务人群上划分,先解决最需要紧急援助的人群入手。

5. 从地域上,首先选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的区县全面覆盖,成熟一个功能推出一项服务,先行先试,为将来全市推广进行探索,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John B.;Shen,Ce;Yang,Yinan.Which pension model holds the most promise for China:a funded defined contribution scheme,a 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scheme or a universal social pension[J].Benefits .2009,17(2),101-111.
[2] ANNE LA VIGNE and JESUS HERELL NZE-OBAME.Securing pension benefits in DB private schemes with priority rules:an insight from contracting theory[J].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cs and Finance.2010,9(1),25-42.
[3] 薛峰,李晓鸿,朱中一,周燕珉,赵晓征,林文洁,胡惠琴,袁戎,范雪.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住区发展趋势及居家养老:2013适老研究与设计座谈会[J].建筑学报,2013,(3).86-91.
[4] 王小莹,王颖.探索人性化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40-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