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连云港港口总体规划

连云港港口总体规划

本规划整合海湾内港区布局、功能和名称,布局两翼新港区,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港区、
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


港区主要功能如下:
1、连云港区
是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和通用散杂货运输,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等
功能的综合性港区。

主要包括马腰、庙岭、墟沟、大堤、旗台五个作业区。

2、赣榆、徐圩港区
依托临港工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
以干散货、液体散货和散杂货运输为主,并预留远期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功能。

3、前三岛港区
以石油运输为主,主要为大型石化产业发展服务。

4、灌河港区
以散杂货、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修造船功能,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附件:《连云港港总体规划(报批稿简本)》《连云港港总体规划示意图》
连云港港赣榆港区总体规划
北翼赣榆港区位于连云港“一心三极”发展战略的北部一极,以积极推进大型产业基地为主要发展目标,其中柘汪、海头片区重点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赣榆县城为中心的带状发展区域,与主体港区形成城市总体发展构架。

本次港区规划充分考虑了片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以大型工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形成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附件:《连云港港赣榆港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连云港港徐圩、灌河港区总体规划
根据徐圩港区岸线资源特点,规划在埒子口以北13km岸段形成双堤环抱形式港湾,湾内通过突堤和挖入式港池相结合形成五个港池,并于埒子口至灌河口之间岸段预留远景发展区。

港区由外至内依次布置以下功能区:液体散货泊位区,为后方临港工业区炼油化工等相关石化产业服务;干散货泊位区,为临港工业区钢铁产业所需各类原材料、辅料及其他物质运输服务;通用泊位区,为钢铁产业成品运输及临港工业区原材料、产品、设备及其它各类物资进出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区,为临港工业区修造船及其他重型装备制造工业服务;内河转运区,通过人工运河与灌河相连通,实现港区�:恿 斯δ埽�通用泊位区后方规划相应规模仓储物流园区。

灌河港区根据岸线资源特点并结合其功能定位、后方产业区发展方向,由下游至上游依次布置燕尾、堆沟、五队和长茂四个作业区。

各作业区的功能定位如下:燕尾作业区,以矿建材料等散杂货运输为主,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物资运输服务;堆沟作业区,主要为临港化学工业园区能源、原材料、产成品运输服务,同时服务于后方船舶工业发展;五队作业区,主要为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以矿建材料和城市生活物资运输为主;长茂作业区,以通用散杂货和集装箱喂给运输为主,作业区后方设置相应物流园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规划背景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连云港港依靠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但目前仍面临总体通过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功能单一、港区集疏运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其中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大型深水泊位缺乏,航道等级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相对较低,港区陆域狭窄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其在沿海港口中的竞争力。

未来连云港港的性质是我国沿海发展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连云港市及江苏北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依托,是加快江苏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支撑,是陇海沿线地区内引外联的窗口和对外交通的重要口岸,是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

未来连云港港将形成由湾内的老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北港区、东港区等主体港区和湾外预留发展的北翼海头、前三岛港区,南翼埒子口、灌河口港区等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格局,其中湾内各港区是连云港港规划期内发展重点。

港口规划年限分为: 2010 年和 2020 年。

2、连云港港概况
连云港港目前已经形成由老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三大主体港区及灌河口港区组成的总体布局。

至2003年底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31个(含3个待泊泊位),码头岸线总长约6.02km,综合通过能力2661万吨、其中集装箱22万TEU;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5个,最大靠泊吨级5万吨级。

2002年实际完成吞吐量3316.2万吨、20.5万TEU,2003年完成3751.7万吨、30.1万TEU。

3、规划主要内容
(1)港界范围
①水域港界
近期港口水域界线自羊窝头灯塔S1点向北3n mile至点S2,至车牛山灯塔S3点,至达山岛最高点S4点,再以方向SE145°至S5点,以方向WS235°至S6点,与排淡河口S7点相连。

以上各点连线以西至西大堤间水域为连云港港水域范围。

远期港口水域将根据两翼港区开发建设情况再适时调整。

②陆域港界
主体港区北港界自羊窝头L1点向西,基本沿东西连岛南侧环山公路,经南大嘴L6点、水岛湾L11点、大路口L19点、岩窝嘴L20点,至江家嘴L22点,西接西大堤。

西港界自黄石嘴L23点,沿海滨大道向南,经大港路L30点,至中山路L32点。

南港界自中山路L32点,基本沿中山路向东至旗台嘴L70点。

以上各点的连线至岸边的陆域为主体港区的陆域范围。

南北两翼港区陆域港界有待进一步研究后最终确定。

(2)陆域布局规划
1997年原规划确立了连云港港由老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北港区、东港区及灌河口港区组成的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作为远景预留发展的东港区位置(扒山头至羊山岛老虎咀)已经被田湾核电站利用,本次规划取消其货运港区功能,并对老港区东侧至旗台咀岸线进行功能调整,改变其渔船码头和军用码头的用途,开辟为新的东港区,以满足港口深水岸线需求。

同时,根据国际航运大型化发展趋势及近年来港口发展形势需要,对其他港区进行适当布局调整。

另外,为了拓展港口发展空间,以港口开发带动临海产业开发,实现港城互动协调发展,连云港市提出“一体延伸、两翼拓展”的港口发展总体构想,通过初步研究,规划北翼海头至九里段岸线、南翼小丁港至埒子口段岸线和外海前三岛港区(车牛山岛、平山岛、达山岛)作为连云港港临海工业预留发展港区,以保障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依据港口岸线利用规划,未来连云港港将形成由湾内主体港区和湾外南北两翼预留发展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格局,其中湾内主体港区由老港区、庙岭港区、墟沟港区、北港区、东港区组成,北翼包括海头港区、前三岛港区,南翼包括埒子口港区、灌河口港区。

规划各港区功能分工如下:
(一)湾内主体港区:
随着西大堤的建成和深水航道工程的逐步实施,依托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和对外交通条件,现有连云港港湾内区域已经成为苏北沿海建设深水大港的最理想区域,未来应充分发挥基岩海岸深水岸线资源优势,加快深水航道和矿石、煤炭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以集装箱和大宗物资中转运输为重点,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发展为连云港港以物资转运、商贸流通为主的核心港区,提升并巩固连云港港区域性枢纽港口地位,为苏北地区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各港区功能如下:
老港区:以发展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为主、大中小泊位共存的通用杂货港区;
庙岭港区: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并重的综合性港区,以发展5~10万吨级泊位为主;
墟沟港区:以5万吨级泊位为主的通用杂货港区;
北港区:以靠泊第四、五代大型集装箱船为主的专业化集装箱港区,兼顾部分客运、支持系统功能和临港工业发展区;
东港区:以发展大宗干散货和液体散货为主的深水港区,重点发展15~20万吨级大型专业化泊位;
(二)南北两翼港区
根据相关前期研究初步分析,连云港市两翼沿海具备发展深水港口的岸线资源条件,且拥有丰富的土地、滩涂资源和巨大的环境容量,是连云港“以港兴市”、发展临海产业的重要承载平台,未来方向应以发展临港工业为重点,通过港口建设带动临港基础产业开发和加工工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以原材料、产成品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重化工业及其它水运依赖度较高的加工工业。

各港区功能如下:
海头、埒子口港区:预留临海工业发展港区,以港口发展带动临海产业开发;
前三岛港区:预留大型石化专用港区;
灌河口港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小批量散杂货(矿建材料、原盐等)运输、中小泊位为主的通用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