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用约15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通过演示实验,
将里面装入不同质量沙子的乒乓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 中观察实验现象。再将鸡蛋放入清水中和浓盐水中, 观察鸡蛋的位置。这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浮沉 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摆脱“重的物体一定 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的错误观念。列出浸没在 液体中的物体的种运动上浮、悬浮和下沉,利用 PPT的演示引导学生知道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下 沉的最终结果是沉底,而悬浮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 系。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潘庄镇中学 连玉婷 2011015015
说说 说说 说

教学 教教 教

材情 学学 学
目方 流

标法 程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 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
本章内容主要讲的是浮力的相关知识,这章的内容与 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 用的意识。
说学情
在我所教的农村中学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两极分 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使我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及学生活动安排上既要照顾基础薄 弱生,也要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思维的提升空间。
而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 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 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 上浮。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 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所 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 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第三环节 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 再用约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汇报哪些收获来小
结本节课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愉快地氛围, 以“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结束本节课,让学生带 着问题来到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让学生始终保 持积极向上的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 当堂检测 巩固升华 再用约6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这一节包括两个重要的知 识点:一是通过受力分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利用 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的工作 原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 础上展开的,可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 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 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物体的 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可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 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兴趣。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U盘、电脑、 投影仪、黑板、烧杯、鸡蛋、食盐、乒乓球、橡皮泥若 干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用约4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 课。先给学生看一段“泰坦尼克”撞击冰山的视频,启 发思考“为什么一首钢铁巨轮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一枚 铁钉却要落入海底?”创设情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上浮、悬浮、下沉做出力的 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前两节内容 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讲解浮力的应用就会容易很多。
重点:1、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
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 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潜水艇→原理:通过往水舱里加水或排水,改变自 身重力达到浮沉的需要
气球和飞艇→原理:靠改变气体的体积改变浮力
• 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 谢谢观看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 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的学法是: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 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 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 主人.
漂浮以及悬浮与被浸在的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通过得出的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轮船、潜
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2、通过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研究提
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说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
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
控制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得到物体上浮、下
沉的条件。 2、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物体的上浮、下沉、
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用ppt的形式将练 习题展现给学生,巩固练习。然后作业布置,课时练 《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
板书设计
1.物体的沉浮条件 最终 上浮:F浮>G→漂浮:F浮=G (ρ液>ρ物) 悬浮:F浮=G(ρ液= ρ物) 下沉:F浮<G (ρ液<ρ物)
2.浮力的应用
轮船→原理:F浮=G “空心法”→受到较大的浮力 →漂浮 “排水量”
再用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浮力具体运用的实例介绍。 做演示实验,将橡皮泥捏成球状和捏成船状分别放入盛 满水的杯中,带领学生观察橡皮泥的浮沉情况。提出问 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利用空心的办 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讲解轮船的工作原理。提 出问题:潜水艇是如何在大海中实现上浮、下潜的呢? 介绍潜水艇的构造。讲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 气球为什么会升入高空呢?举出生活中气球的例子,因 为其中装满了氢气,进而解释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