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基础知识

京剧基础知识

越剧《红楼梦》京剧浅谈京剧的起源☐其一,西皮、二黄腔的起源☐安徽一带诞生了二黄?湖北一带诞生了西皮?在清前期合流产生皮黄戏?☐其二,京剧得名缘由☐四大徽班进京☐“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皮黄→京剧(在北京取得发展,并传遍全国)京剧的角色分类老生:男性老年偏文之人武生:男性青年武人(不画脸)花旦:活泼、俏皮、略轻浮的年轻女子武旦:武女人,女中豪杰(刀马旦)☐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舞台是个追求写意美的歌舞场,戏曲人物是经写意性化妆后的一个艺术符号,这个“艺术符号”的行为以写意、以传神为准则,不以生活真实为法度,这样行动着的“艺术符号”在“追求写意美的歌舞场”上演绎的是旨在“传历史人物之神、达历史事件之魂”的、不追求历史细节真实的故事,所以戏曲艺术是一种以写意、以传神为美学旨归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这种舞台艺术在写意美的总体追求中达到了审美逻辑上的自足与完满,即戏曲艺术是一种成熟的、完善的写意性舞台表演艺术。

程式化:衣着、动作、发声大致固定行当化:人物一般分“生、旦、净、丑”行当化:按所演人物的性别、个性、精神、品德来分成生、旦、净、丑等类生:小生,老生,武生(另,还有付生、正生、红生、做工老生、靠把老生、扇子生、纱帽生、娃娃生等)☐女性都为旦,分正旦(闺门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等⏹另外,还有悲旦、大旦、小旦、二旦、副旦、玩笑旦、花衫子等说法☐性格刚烈、威猛、暴躁或阴险之人一般分为,白脸、铜锤花脸、架子花脸。

此外还有大净、中净、小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称呼戏曲的美之所在☐感受戏曲之美⏹其一,欣赏程砚秋的《锁麟囊》选段☐京剧四大名旦、音配像(张火丁)☐程派唱腔特点: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故事情节:春秋亭遇雨赠囊,流落莱州,好人有好报《西厢记》赏析京剧《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京剧西厢记共分16折,分别是:渡河,教弟,酬韵,附斋,寺警,赖婚,琴心,探病,闹简,赖简,寄方,拷红,哭宴,逐胥,抗命,并骑。

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

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崔莺莺的形象特征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西厢记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

《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老生: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王鸿寿;刘鸿声;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周信芳;杨宝森;奚啸伯;唐韵笙等(差不多都形成了表演流派)武生:俞菊笙;李春来;黄月山;杨小楼;盖叫天等小生:程继先;德珺如;姜妙香;叶盛兰等旦角: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筱翠花;黄桂秋;张君秋龚云甫;李多奎孙甫亭等净角:何桂山;金秀山;裘桂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等丑角:萧长华;傅小山;叶盛章等经典曲目霸王别姬,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金玉奴,失空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玉堂春,让徐州,搜孤救孤,文昭关,西施,望江亭,徐策跑城,彝陵之战,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锁麟囊,群英会,探阴山,借东风,花田错,宇宙锋,穆桂英挂帅,二进宫.☐昆剧☐昆剧又称昆曲,昆腔。

昆剧受南戏的影响而产生,是南戏变体声腔中的佼佼者;约产生于元末明初;大兴于明中、后期及清前、中、后期;衰落于清末。

繁盛于明嘉靖期(1522—1566 )到清乾隆(公元1735-公元1795)中期。

明嘉靖时到清后期有著名的虎丘中秋曲会。

☐随着昆剧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昆曲名班,家班:钱岱家班,申氏家班,许自昌家班,张岱张氏家班,吴炳吴氏家班,祁彪佳家班,阮大铖家班,侯恂侯朝宗家班,李元素家班。

职业戏班:苏州名班曾数以千计,历史留名的有金府班、寒香班、妙观班、凝碧班;南京名班有兴化班、华林班;北京名班有沈香班。

☐苏州是昆曲之都,北京、南京、扬州也成为昆曲中心城。

☐上世纪五十年代浙江国风昆剧院编出了《十五贯》演出成功→1956年昆曲全国展演→上海、苏州、南京、北京、温州、保定、河北高阳等地先后建立起了昆剧院团→经历文革后现还有上海昆剧团、北方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江苏昆剧院、浙江省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等七个院团。

☐台湾也有一些发展,诞生了著名昆曲人白先勇。

☐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

☐明代昆剧创作有《综纱记》《鸣凤记》《宝剑记》《牡丹亭》《娇红记》《织锦记》《长城记》《杞良妻》《同窗记》《精忠旗》《去思记》《双烈记》《红梨记》《玉簪记》《东郭记》《醉乡记》《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和沈璟的《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等。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明代最著名的是《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南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侍婢春香春日游园,触景生情,在梦中与岭南秀才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仍痴心挂念,终至伤感身亡。

地府判官感其情真,允丽娘魂游四方,寻觅梦中情人。

适柳梦梅上京赴试途中,因病滞留南安杜府梅花观中。

一日偶游花园,拾得丽娘自画像,忆及梦中情景,反复呼唤。

丽娘闻声而至,结为人鬼夫妻。

后柳梦梅在石道姑帮助下,掘坟开棺,使丽娘死而复生,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通过幻想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感情描写真挚、细腻而奔放。

作品语言绚丽多采,曲文优美动人。

《牡丹亭》是我国历代浪漫主义戏剧的杰作,表现了强烈的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剧中情节铺陈精工,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尤其是渴望爱情竟到伤怀而逝的杜丽娘,己成为古典戏曲的女性的经典形象。

通过这个看起来似乎怪涎而神秘的故事,汤显祖着力宣扬了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种真挚的感情,有力地冲击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观念。

☐同时,《牡丹中》词曲典丽清雅、在当时融合南北旧曲调格律、并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戏曲舞台上,《牡丹亭》是昆曲的传统剧目。

昆曲清丽悠远的唱腔能很好地传达出剧本内在的韵致。

剧中《闺塾》、《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出演较多,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精心创造,已成为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品。

☐初读本文,最让人沉醉的就是这种美妙的言辞,以及其烘托出的人物性格和自然意境。

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到了元明时代的戏曲,很多句子都是由之前的诗词化用而来,然而重新的组合也是另外一种创造,它们打造出了新的诗情画意。

记得《昆曲六百年》中,通过苏州园林的背景进行情景再现,妙龄少女着粉色的古装,在园中流连嬉戏,时而躲藏在亭台楼榭后半遮春容,时而现身回眸一笑。

与此同时,伴随着《牡丹亭》的袅袅余音,似梦似真,整个意境在江南的园林中被推向了极致。

☐这样字字斟酌、字字含情的言语,在剧本中随处可见,就连杜夫人古板的《训女》中,都能看到“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这样的句子。

《寻梦》中也道尽了女儿家怀春、思春的惆怅:“几曲屏山展,残眉黛深浅。

为甚衾儿里不住的柔肠转?这憔悴非关爱月眠迟倦,可为惜花,朝起庭院?忽忽花间起梦情,女儿心性未分明。

无眠一夜灯明灭,分煞梅香换不醒。

昨日偶尔春游,何人见梦。

绸缪顾盼,如遇平生。

独坐思量,情殊怅怳。

”《闹殇》中,一句“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可谓是将满腔惆怅倾泻而出,其中斑驳的色彩也给人极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不可否认,舞台上时常演绎的《惊梦》的确是其中精华。

优美绚烂的文辞,刻画柔情似水的人物形象。

先看念白“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再听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