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也观念摄影论文

也观念摄影论文

也谈观念摄影
摘要:摄影术的发明削弱了传统艺术的地位,改变了艺术发展轨迹和人们通过图像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传统摄影之后,观念摄影的出现提供了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摄影;观念摄影;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58-01
观念摄影在中国虽早已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但艺术界对其的争议一直存在。

我了解观念摄影方面的知识后,感觉获益良多,遂总结一下。

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13年,法国作家夏尔吉佩说:“世界自耶稣基督时代以来的变化还不及过去三十年的变化大。

”轰轰烈烈席卷欧洲艺术圈的一个很重要的导火线就是照相机的发明。

照相术也称摄影,意思是用光束来抒写或描绘,这是一种既能有效的纪录世界,又比其他人做的更精确的机器。

这种精确的“自己动手”的机器,真实再现的技艺无与伦比,它的发明削弱了传统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给整个艺术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英国画家透纳在第一次目睹了达盖尔银版摄影之后,惊慌失措地说:“这是艺术的末日!”摄影术出现对艺术引发的冲击,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它从根本上导致了西方艺术发展轨迹的突变。

艺术家苦修多年的写实技艺如今出现了危机,迫使艺术家在日益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时代
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同时改变了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图像认识世界的方式。

据说最初摄影是不被划分在艺术领域之内,而是类似一种用于图像记录的匠人工艺;即使技术再登峰造极,手法再推陈出新,它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也仅仅只是记录性的客体而非创造性的主体。

这一情况在观念摄影诞生之日发生转变,观念摄影自身成为主体。

观念摄影在中国有很多叫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

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

由于这样,观念摄影技术的重要性被减至最低,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的观念和思想便变得尤为重要。

我非常喜欢岛子在谈观念摄影时说的话:“……把当代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诸如电影、表演、环境、行为、装置等都吸纳包容进来,使摄影成为艺术的巨大孵化器,它既解放了艺术的生产力,又为艺术观念的变革注入了生机。

至此,作为前卫艺术的观念摄影,逸出了传统的社会性记录和工艺美术属性的婢从身位,从工具的利用到媒介的表现,是一项本质意义的转换,是观念摄影得以存在的首要基础,唯其如此,它才由记录性的客体转换为创造的主体。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并且它所指涉的不在摄影之外,而正是摄影自身。

人的主观意识先行,通过设计、消化、整合被拍摄对象,将摄影创作者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出来。

拍摄没有太多技巧,但通过对形象的捕捉与组合,用一种预先设想来归
纳成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观念体现。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种关于‘造假’的‘造假’,关于‘摄影’的‘摄影’,和关于‘照片’的‘照片’……”它可以很直接、快速地记录下一些可能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的艺术难以表达清楚的东西。

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技术和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传达艺术家什么样的观念。

那它的好处就在于:若是表达同样的一个观念,观念摄影显然比通过做一个雕塑或者画一幅画更快更便捷。

与其他传统形式的艺术相比,摄影就其文本深层而言,其最大的特征也就是“瞬间性”。

并且观念摄影的作品更容易传播,更利于艺术家的话语发生影响。

于是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大展览中,影像类的作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那如何评判一个“观念摄影”作品的好坏呢?此时以往的“光影”、“构图”之类标准,就不大再能派得上用场。

对于观念摄影来说,二元对立的“好/坏、拥护/反对”讨论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藏策在《摄影·批评·文化研究》中说:“这种好/坏评说式的批评,多为即兴的、随意的,主观印象式的,往往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学术上的严谨。

比如,你认为某一文本(无论文字的还是影像的)为‘好/坏’,这种表述除表明你的个人倾向、偏好和态度外,很难说明更多的东西。

”于是们只能将作品置于当代社会的“语境”下,以一种对意识形态的话语分析的方式进行。

关于当代的艺术,由于语境的不同,每个人想到的会不一样,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认为影像在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观念摄影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它的“瞬间性”反而使得呈现更真实,它很“图像”,并且往往还带有一种“偶发性”。

搞美术的人在做作品时还是要把自己和搞文学、搞哲学的区分开,美术作品的观念还是依附在图像上的。

参考文献:
[1]藏策.《摄影·批评·文化研究》系列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