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停车场专项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为《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0平方公里)及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为2014—2030年,近期为2016—2020年。
三、规划内容
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小汽车停车设施,重点是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系统发展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路外公共停车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
四、规划目标
规划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新城适度、老城控制”的区域差别化停车供应体系。
城市停车做到“停车有位,停车有序”,实现静态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的良性互动。
近期落实重点区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弥补历史欠账),有效缓解城市重点区域停车矛盾;远期细化城市停车政策,优化停车设施结构、完善停车设施规划及布局,引导停车产业化。
五、分区方案
一类区——适度控制区,城市核心区域(泉河-颍河-颖西路-清河路-沙河路围合的区域);
二类区——适时调整区,除一类区域的内环区域(内环:古泉路-颍东路-京九铁路线-淮河路-南京路围合的区域);
三类区——适度发展区,中心城区的其它范围。
六、供给结构
一类区满足需求规模的80%,严格限制供给水平,其中配建停车占泊位总量的75%、路外公共停车占15%、路内停车占10%;
二类区满足需求规模的90%,调整停车供给结构,其中配建停车占泊位总量的85%、
路外公共停车占10%、路内停车占5%;
三类区满足需求规模的100%,供需平衡适度发展,其中配建停车占泊位总量的90%、路外公共停车占7%、路内停车占3%;
七、停车需求
至2030年,小汽车停车泊位总需求约52万个,其中路外公共停车场需求约3.2万个,路内公共停车需求约1.5万个。
八、配建标准
(1)在满足当前发展的基础上,适度优化现状停车配建指标,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优化后停车配建指标详见附表一。
(2)本《标准与准则》适用于本市市区,远郊区可参照执行。
(3)本《标准与准则》所称的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是指提供本建筑车辆停放及以本建筑为目的外来车辆停放的场所。
所指车辆包括各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所指的停车设施包括机动车停车设施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本表停车位指标不包括单位拥有的专业车队所需机动车停车位)。
(4)统一规划建设的建筑群,各建筑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标准必须与其规模、性质相对应,在符合本规定的配建停车设施总指标的前提下,可统一安排。
(5)停车场(库)的建设必须与其相配的建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严禁改变停车场(库)的使用性质。
(6)建筑的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时,应按其使用功能和本通则规定的指标重新配置停车位。
(7)综合建筑停车指标按本表中所列不同性质的建筑分项累计计算。
建筑按配建指标计算出车位数,尾数不足1个的以1个计算。
(8)停车场出入口
停车场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和城市道路宜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交角不宜小于75度。
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宜右进右出。
鼓励同一街区内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按规划进行互通设计。
地下通道的设计应与地上、地下建筑密切配合,出入口应安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应小于50平方米。
停车场/库出入口不得设置在城市道路绿带范围内,确因场地条件限制,需经专题论证。
(9)鼓励各类公共建筑物的配建停车设施建成后面向社会开放使用。
九、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模式
模式一:有独立选址的停车场;
模式二:结合绿地及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的停车场;
模式三:结合地块更新改造的停车场;
模式四:结合单位内部停车改造的停车场;
模式五:结合绿地设置地面生态泊位。
十、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方案
本次规划共设置路外公共停车场157处,停车总泊位约2.4万个,满足路外总需求的75%,其余路外公共泊位需求结合旧城改造计划、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落实。
路外公共停车场布点详见附图一、附表二。
十一、近期建设方案
考虑到古泉路-颍东路-京九铁路线-淮河路-南京路围合的区域为阜阳市现状建设集中区域,并且为阜阳市商业及行政中心,未来停车矛盾将持续增加,因此近期建设重点为此范围。
近期停车重点缓解区域内停车设施的供给瓶颈。
重点范围内公共停车场规划选址56处,泊位数量8470个,详见附图二、附表三。
附图一、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方案附图二:近期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附表一、配建标准
附表二、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案
附表三:近期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