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9文化生活高考试卷解读文化对人的影响1.(2009年·江苏·文综·21)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
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读】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及教育对文化的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②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故③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②③的选项。
【答案】B2.(2009年·广东·单科·17)温家宝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这表明读书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解读】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分析能力。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强调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故选B项。
A、C、D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B3.(2009年·天津·文综·9)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话动。
开展这项带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这是因为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读】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社会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分析能力。
①表述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表述太绝对。
故选B。
【答案】B4.(2008年·广东·单科·3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
”这表明A.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B.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C.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D.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解读】材料中事例直接说明了该美国人对我国文化的误解,纠其原因,主要是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B、D两项正确。
C项中的“完全不同”观点错误,否认了人类文化的共性;A项内容则与材料无关。
【答案】 BD5.(2008年·江苏·单科·20)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③【解读】该题以部分名牌大学的校训为切入点,考察优秀文化的作用,解答时应抓住关键点“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因此②③④应当入选。
①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应当排除。
【答案】D6.(2008年·山东·文综·19)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解读】本题以校园文化节为背景,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学校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使学校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学生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C项错误,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只是一种外因的影响,不能夸大为决定作用。
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7.(2008年·海南·单科·25)(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南建省20年以来,根据本省特点,坚持生态立省,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材料一海南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海南文化公园。
该公园总投资约6亿元,包括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公园配套设施等。
海南文化公园为开放性文化主题公园,体现以人为本、群众性、大众化的特点,不设围墙、不售门票,以文化普及、艺术生产为主,休闲健身为辅,兼顾文化商业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社交范围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
材料二从1999年到2006年,海南省共投入120多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生态建设,目前90%以上的省内大中型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从建省到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倍,同时生态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休闲度假天堂。
(1)谈谈海南省加大文化投入,建设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意义。
(8分)【解读】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第1问中海南省加大文化投入,实质是重视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对社会来说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个人来讲能首先满足人们精神要求,还能增强人们精神力量,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
【答案】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2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2分)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2分)(若考生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8.(2007年·海南·单科·13)海南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
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解读】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考查学生对上述知识的理解能力。
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D两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的差异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文化的差异虽然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文化的差异不是人们交往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含义。
【答案】A9.(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14)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科学素养B.自然科学素养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解读】此题考查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的文化素养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理解能力。
A、B、C、D四项都是人的文化素养的内容,但其中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具有方向性作用并处于核心地位。
A、B、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
【答案】C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19)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
”雨果的话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国民众的声音。
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①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②英法两国应与中国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③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④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解读】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等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归还被劫文物是对他国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尊重和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体现,符合“人类正义的立场”,③④当选。
具体如何归还,则是程序问题,可以是多样化的形式,①②具有片面性。
因此选D。
【答案】D2.(2009年·江苏·单科·19)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表明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解读】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传播,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项说法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故B项错误;C项中“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D项正确的反映了题意。
【答案】D2.(2009年·广东·单科·19)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
这表明科技进步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就传媒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解读】本题考查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技进步改变的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而不是文化资源的内容,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表述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D项表述不正确,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材料中的现象正是由于科技进步而引起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故选A。
【答案】A4.(2009年·广东·单科·32)《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革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
这表明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C.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D.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A项说法不符合实际,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还没有普及全世界。
《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革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一方面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另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故选BCD。
【答案】BCD5.(2009年·广东·文科基础·10)“入乡随俗”表明了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解读】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入乡随俗”是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所以选C。
【答案】C6.(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59)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