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与化工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第23卷典型的对二甲苯(PX )生产方法是由重整油和裂解汽油生成混合二甲苯,通过多级结晶深冷分离或分子筛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吸附分离)技术,将PX 从沸点与之相近的异构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由于PX 需求量日益增长,直接从重整油和裂解汽油中抽提和分离得到的PX 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工业上常采用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C 8芳烃异构化等技术手段增产PX 。
这些传统工艺都是以各种芳烃为原料增产PX 的技术,原料成本高、且有限,同时需要将多个单元组合一起,才能降低运行成本,投资巨大,且高纯度PX 仍然需要经过复杂的分离才能获得。
为了避开传统工艺的系列缺陷,必须开发PX 选择性接近100%的催化剂和新工艺,从根本上改进PX 生产方法。
而甲苯甲醇烷基化技术将是高选择性生产PX 的最经济的途径。
1甲苯甲醇烷基化新工艺甲苯甲醇烷基化合成PX ,即甲苯在高硅沸石催化剂上与甲醇烷基化作用生产出高含量的对二甲苯。
(1)甲苯甲醇烷基化反应的原料之一是甲醇,在甲醇与甲苯烷基化生成PX 的同时,伴有甲醇脱水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副反应。
即得联产品,无论是联产乙烯和丙烯抑或是重芳烃,均是附加值较高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2)该工艺最具吸引力的特点是PX 收率要比传统的甲苯择形歧化工艺高1倍,每生产1t 产品所需的甲苯可由甲苯择形歧化法的2.5~2.8t 下降到1.0t 以下,原料甲醇价格低廉,副产苯的数量可以忽略。
(3)该工艺既可以独立建设PX 生产装置,又可以将该工艺作为1个单元,在芳烃联合装置中与歧化和烷基化单元并联使用。
如果独立建设PX 生产装置,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工艺流程,取消二甲苯吸附分离和异构化过程,据某研究院估算,得出甲苯烷基化法建设投资仅为现有甲苯歧化法(800kt/a 甲苯歧化装置界区内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的40%左右。
如果将该技术作为1个单元,在芳烃联合装置中与歧化和烷基化单元并联使用,以某PX 生产规模940kt/a 的芳烃联合装置为例,抽出200kt/a 甲苯(同时购买111.3kt 甲醇)进入甲苯甲醇烷基化单元进行加工时,可以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甲苯甲醇烷基化生产PX 工艺路线将是未来最经济、最为可行的PX 生产技术路线,该技术的应用将给PX 生产行业带来重大变革。
2PX 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2.1PX 产品用途PX 是重要的合成纤维和塑料的基本原料,对发展合成纤维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制取精对苯二甲酸(PTA )及对苯二甲酸二甲酯(CMT ),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等多元醇反应得到的聚酯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纤维胶片和树脂的制备,此外PX 还可用作溶剂以及作为医药、香料、油墨等生产原料。
因此PX 是聚酯产品链的龙头。
2.2PX 生产现状从2003年开始,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开始新建或扩建PX 装置。
外资及民营企业也在逐步抢占PX 市场,但由于原料资源等因素限制,目前仅有青岛丽东化学与大连福佳建设了PX 装置。
随着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600kt/a 及中摘要:对二甲苯传统的生产工艺由重整油和裂解汽油生成混合二甲苯,生产工艺复杂、原料成本高。
文中阐述了传统工艺存在的缺陷,对比分析了甲苯甲醇烷基化合成对二甲苯新工艺的特点。
并对对二甲苯产品的生产现状、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甲苯;甲醇;对二甲苯;工艺技术中图分类号:TQ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962(2012)05-0006-02甲苯甲醇合成对二甲苯的新技术及市场分析邵平(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岳阳414012)62012年第5期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1000kt/a PX联合装置分别于2009年10月、2010年7月投产后,使我国PX的产能从2005年的2680kt/a猛增到2010年的8020kt/a,平均增长率高达24.5%;产量从2005年的2253kt/a增长到2010年的6011kt/a,每年平均增长率达18.8%。
目前我国在建或拟建的PX项目有:大连石化公司450kt/a项目;洛阳石化总厂第2套450kt/a PX装置;翔鹭石化公司800kt/a PX项目;福建一体化规划中大芳烃装置,其中有700kt/a PX项目;茂名石化公司600kt/a PX项目;中海油南海炼油项目中1000kt/a PX项目;腾龙芳烃(福建漳州)有限公司800kt/a PX项目;四川石化公司600kt/a PX 项目,这些拟建项目合计产能约5400kt/a。
2.3PX市场分析PX的直接下游产品是精对苯二甲酸(PTA),国内PX需求量的90%以上均用于生产PTA,因此,PTA的需求量变化将对PX的产量和消费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2.3.1精对苯二甲酸生产现状我国PTA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和扬子石化分公司为主。
至2000年又陆续建设了8套装置,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大型国有企业,PTA单线最大生产能力为250kt/a,总产能约为2000kt/a。
这一时期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项目立项审批较难、投资较高、工艺技术及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从2003年开始,随着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国内PTA产能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
截至2010年底,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占国内PTA产能的比例分别是32%、40%、28%,一改国有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PTA产能一枝独秀的格局。
目前我国PTA产能已连续多年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上PTA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
2010~2013年,我国还将新增多套世界级PTA 装置。
其中,宁波逸盛石化公司1800kt/a的3号PTA生产线;江苏三房巷公司900kt/a PTA装置;厦门翔鹭公司(福建漳州)2000kt/a PTA装置;桐昆集团1500kt/a PTA项目;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2000kt/a PTA装置;亚东石化公司900kt/a PTA 装置;浙江远东化纤集团1200kt/a PTA装置;逸盛石化公司(海南)2100kt/a PTA项目等等。
合计新增产能达13500kt/a。
到2013年,我国PTA总产能将达到28810kt/a。
2.3.2精对苯二甲酸消费及需求在下游聚酯涤纶行业产能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国内PTA产能急速扩张。
产能从2002年的3300kt/a增加到2010年的15310kt/a,年均增长率20%以上。
截至2011年1月我国PTA产能已达到了15910kt/a,占据亚洲41%,占全球产能的31.5%。
2002~2010年我国PTA产量、进出口量及表观消费量统计见表1。
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大,我国PTA进口依存度逐年下降,由于国内缺口很大并且进口产品仍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几年,进口量一直保持在5000~6000kt左右。
据海关数据,2010年我国PTA的进口量同比增加6.29%,为5400kt。
2.4PX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我国PX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表观消费量从2005年的37750kt增长至2010年的93290kt,年均增长率达到17.9%。
由于下游产品的迅速发展,近几年的PX市场需求将呈快速上升态势,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
表12002~2010年国内PTA供需情况/(×104t·a-1)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产能3304384836709451166125614061531产量24539544356567098093511941455进口量430455572649701700594508540出口量-0.4000.6000.054--2.400--表观消费量6758501014121413701680152717021995表观消费量增长率%-25.919.319.712.722.6-9.111.517.2自给率/%36.446.443.646.548.958.361.170.172.9邵平.甲苯甲醇合成对二甲苯的新技术及市场分析7焦化蜡油的特点是氮化物、稠环芳烃及胶质含量高,特别是碱性氮化物含量高,需经预处理才能作为二次加工原料。
由于受预处理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炼油厂将焦化蜡油直接掺入到催化裂化原料中进行加工,导致装置生焦率增加,催化剂裂化性能变差,轻油收率下降,产品分布变差,严重影响催化裂化装置的经济效益[1]。
石油中的氮化物大致可分为2类: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
由于碱性氮化物含有孤对电子,具有强烈的吸附和络合能力,而在重油催化裂化中,裂化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是Lewis 酸和Broensted 酸,所以裂化原料中的碱性氮化物很容易以配位键的形式吸附到活性中心上。
由于是化学吸附,在操作条件下很难脱附,因此就会在催化剂的孔口形成结焦中心,掩盖了催化剂活性中心,使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或失去活性,从而影响了裂化反应的进行。
宏观的表现就是汽油收率下降,气体和焦碳收率上升[2]。
为此,采用1种液态有机络合脱氮剂来屏蔽催化裂化原料中的碱性氮化物,降低碱性氮化物对裂化催化剂的毒害作用,提高催化裂化装置的轻油收率。
1实验部分1.1实验原料和设备焦化蜡油、减压渣油、混合蜡油产自大庆石化摘要:研究了以乙二酸为主要成分的络合脱氮剂和脱氮工艺。
通过静态脱氮实验确定了脱氮剂的最佳操作条件。
小型提升管对比评价实验表明,以掺炼20%经脱氮处理和未经处理的焦化蜡油为原料时,轻油收率提高4.04%。
生产脱氮剂所用原料价格便宜、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焦化蜡油;碱性氮化物;脱氮剂;提升管装置中图分类号:TE62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962(2012)05-0008-03焦化蜡油络合脱氮剂的研究李群英(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但到目前为止,我国PX 仍不能满足聚酯产业链的需求。
另外,由于PX 的生产与炼油装置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我国PX 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集团公司。
装置产能的建设速度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我国PX 需求与产量之间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聚酯产业链的发展瓶颈正在从PTA 向PX 转移。
3结束语2002年以前,我国限制对PTA 的投资,因此上游PX 的需求增长也相对平稳。
2002年起对PTA 由限制类改为鼓励类,国内市场一直被抑制的需求迅速爆发,并直接拉动了上游PX 的需求,使得近几年PX 的消费量陡增,目前我国PX 产供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PTA 产能的迅速增加使得市场PX 的供给严重不足,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对PX 和PTA 的生产做出了统一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