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人才三篇

乡土人才三篇

加快乡土人才培养
春种时节,各村群众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忙着种黄芪、板蓝根,发家致富的劲头十足。

我镇加快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村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开发培养,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能人带动效应。

把农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与教育放在新农村建设首位,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依托远程教育站点,对村干部进行集中轮训。

开设村干部大专学历培训班,目前,有2名村干部已参加大专学历教育。

实施“百人赴外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外出参观学习、送科技下村等活动,让农村人才在实践中拥有一技之长。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延伸“土专家”、“田秀才”管理网络,将培训内容与春耕生产需求相衔接,开展“双低”油菜、玉米制种、日光温室种植、设施葡萄栽培、肉牛养殖、测土配方等多项实用技术培训,为全县春耕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已培训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致富能人及农村实用人才200多人。

乡土人才何时破“土”成“才”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乡土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

但是,农民农技匮乏,新型农技推广困难,成了当下我省广大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如何培育农业科技人员,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农民种田急需技术指导
5月份,连续反复无常的天气,让临洮县洮阳镇米家咀农民牛慧英颇为郁闷。

“今年西瓜出苗特别好,霜冻前就长到半尺多高,但连续霜冻过后,成活的瓜苗还不到七成。

”让牛更为无奈的是,每次霜冻来临之前,她都收听气象部门的预报,可就是苦于没有技术人员指导,不知如何预防。

牛慧英介绍说,米家咀附近几个村子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蔬菜、水果和小麦,但是,近几年很多家庭劳力都在外打工,留守妇女老人很难掌握新品种、新配方的技术要领,面对农苗死秧现象经常无能为力。

牛慧英的遭遇是我省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普遍现实:在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老人儿童难以接受新型的农业科技,导致农田减产,甚至荒芜。

与此同时,外出务工者也因长年脱离土地,开始对土地变得陌生。

作为80后一代,泾川县的张万龙已经是一名有着10年工龄的农民工,由于离开土地多年,现在的他甚至连最基本的农活都不会干,更别提掌握农业科技了。

张万龙这样的人,在农村极为普遍。

有分析材料指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开始为新农村建设带来六大难:一是先进农业科学
技术推广难;二是现代农业植入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四是农民协会组织协调难;五是城乡差距缩小难;六是农民收入增加难。

新型农技推广遭遇人才“瓶颈”
“儿女们都在外面打工,我们老了,也折腾不起了,种田全靠几十年的经验,哪里懂什么科学技术呀!”在米家咀,提起不少植被的种植技术,留守老人李德全老两口连连摇头声称不懂。

“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和农村留存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先进科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员张继宁介绍说。

这一观点有很好的事实佐证:据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讲,科技人员下乡宣传科技知识期间,组织农业专家花费很大精力编印而成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单行本,在免费发送给农民后,却发现很多妇女根本不识字。

有调查显示,我省每年出炉的农科成果,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仅占一成左右。

所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三到四成。

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于生产,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

张继宁说,现在农业新品种、新药剂层出不穷,农民种地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受种种原因所限,我省不少农业新技术出现“示范”多、“带动”少的局面,许多新型农业科技种植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

来自省农科院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基层,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多年没有参加过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对新技术、新手段缺乏了解和掌握,而且,由于编制原因,乡镇一级的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有的县农技中心近七年时间没有接收过一名大学生。

多措并举缓解“人才荒”
提到毕业后回农村,甘肃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陈慧芳并不愿意。

尽管学动物科学技术专业的她回到农村的舞台更为广阔,但她表示“从未考虑过”。

“这几年学校一直给学生做工作,但真正愿意下基层的是少之又少。

作为一个农业院校,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
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面子上挂不住。

”甘肃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老师说。

一方面不少身怀“技术”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却出现“人才荒”,对此,有专家提出,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农村缺乏科技人才的实际,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定向培养农业紧缺人才。

张继宁建议,对农村十分紧缺的人才,可以由相关部门委托相关院校进行定向培养,特别对一批家境贫穷且愿意回乡从事农技工作的学生,采取签订合同方式进行招收,等毕业后,这批公费生将成为“三农”建设的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还要为这些回村的科技人才提供稳定的工资制度、建立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解决学农的学生下去留不住的问题。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启动农村科技人才远程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帮扶机制;开展科技人员到农村到基层“定期工作”活动,通过科研、带教、合作等务实形式,不断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乡土人才培训方案
为不断提高我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发挥乡土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大方县“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农村一线乡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途径、多形式、多样化地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经济强县提供人才保证。

二、培训对象
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委、村组干部;具有农民技术职称或专业技术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户、各种生产专业户的先进者;具有一
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回乡知识青年和具有一定专长的退伍军人。

三、培训任务及培训方式
计划用两年时间广泛开展金融、财税、法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知识经济、市场营销以及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等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并根据培训对象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

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培训证书管理
参加培训人员由县人事局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并将培训情况登记造册,作为乡土人才管理及资格评审的重要指标。

五、培训基地设置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突出特色,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镇远程办、村级站点、学校站点为乡土人才培训基地。

六、成员单位及责任分工
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成员单位为党政办、远程办、文化站、林业站、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

县人事局是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年度培训方案、聘请教授讲课、发放培训证书,及时了解和掌握培训的进度情况,并做好年度培训工作总结。

其他成员单位是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负责制定、上报培训计划,具体组织落实培训任务,并将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县人事局。

七、几点要求
(一)乡土人才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保证乡土人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系统乡土人才总量、层次结构、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确保培训计划科学、合理、有效,确保参训率。

(三)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每名乡土人才每年参加不少于30学时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