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散文写作一、知识清单(一)散文的类型散文按其写作目的和内容,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描绘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也叫记叙散文。
与小说写人叙事的区别。
它以叙事为主,通过对事情的具体叙述,表现事件的意义、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深刻感受、真挚感情。
侧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对事件的叙述。
所叙之事既可以是一件以往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刚发生的事;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有头有尾,也可以是对几个片断的剪辑。
但在叙事中,往往倾注作者真切的感情,极富有意义和志趣。
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张洁的《拾麦穗》等。
2.抒情散文:侧重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品种。
抒情性散文以倾吐作者浓郁的感情为主,重在用抒情笔调、象征手法写景状物,在描写中抒发情感。
它也叙事、写人、发议论,也有场面和细节描写,但没有贯穿全文的事件和人物;它叙述的事情、描写的人物、景物和发表的议论,都处于从属地位,是为表现作者的强烈感情服务的。
抒情性散文与其他的散文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强烈,想象联想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感情和志趣必须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峻青的《雄关赋》、贾平凹的《丑石》等。
3.议论散文:以形象的议论为特征,注重文学性,又富于哲理性。
杂文、文艺(文化)随笔可归入此类。
与议论文的区别:议论散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议论说理,它也抒发感情,但以论述道理为主;它不用一般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直接逻辑论证方式来说理,而用形象说理的方法,用形象来说话,融逻辑性、象征性和抒情性于一体。
唐代韩愈的“杂说”、现代鲁迅的杂文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范畴。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和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都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为了让考生快速掌握散文文体的特征,这里重点讲解抒情性散文的写作方法,以区别前面两讲中的议论文写作和记叙文写作。
(二)散文的特点1.题材广泛,以小见大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文。
但它又讲求审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美质的材料,以此抒情表意,映照人生社会。
散文因为不像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就显得十分广泛了。
它长于写“小”题材,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情感。
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往往都是散文的好题材。
1.手法多样,行文灵活在文学各体类中,散文是最不受文体约束的文体。
写法灵活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首先是指散文运用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均可使用。
其次,是指散文结构形式的灵活自由。
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可以以人物、事件、景物、典型细节等为结构中心。
2.形散神聚,文情并茂如同只有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是“形”“神”兼备的。
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
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不管写作或阅读散文,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
一种是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另一种是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散文看似散漫却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个情感的基点去曲情尽态,妙笔生华。
因此,散文既有优美的笔调,又有浓郁的情感,文情并茂。
好的散文应是情感真挚自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
(三)散文的写法散文尤如青春少女,神备则“淡妆浓抹总相宜”。
构思也就是人们俗说的的打腹稿,散文的构思是指在孕育过程中,作者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考虑散文的谋篇布局,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手法。
1.缘情构思情有所动,有感而发,借助形象,以情缀文,行文挥洒,这是散文构思的要诀。
(1)借助联想进行构思:①借托式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链环式联想——由发端环环相套的联想。
③辐射式联想——由基点向四外扩散的联想。
(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做具体分析。
)(2)寻觅“动情事”,捕捉“动情点”。
“动情事”、“动情点”指的是:倾注了作者感情、富有诗意的事物和感受,既是作者情感的爆发点,也是散文构思的落脚点。
散文构思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挖掘深意,找出联系,赋予浓情,做到情、理、物相交融。
(3)把握双弦并奏的艺术:外在情节线与内在情思线。
散文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小于内在情思线,情节为情思服务,二者和谐统一。
(这点与小说不同。
小说的特点是:外在情节线大于内在情思线,后者为前者服务。
)2.善于立意(1)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郁达夫: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诗情哲理。
通过某一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相似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如:《松树的风格》。
(3)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展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
关注身边的凡人琐事,发现平凡中蕴寓的伟大,写出其真、其善、其美。
对比阅读:朱自清的《给亡妇》与巴金的《怀念萧珊》。
3.严格选材散文选材的原则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感受体验为半径画圆,囊括在这个圆内的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无论巨细、轻重、大小,只要能被“我”认知、经“我”思考,引“我”动情,均在可选之列。
(1)选择事物的细微之处寄托真情。
散文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怀的,尤其是抒情散文,更是以情为主,情景兼备,寄情于物,在选材上必须尽可能选用最能表现寄托情思的事物的细微之处。
比如: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
选取寄托青丝的事物细微之处,不仅仅是个方法技巧问题,要想使自己选择的小事打动人,必须先能打动自己,只有真正理解生活,对生活事件充满情感,才可能写出好的散文,收到自然、真实、动人的效果。
(2)选择风俗事象透视人文心态。
这种选材多适用于叙写景物、地貌整体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散文。
一般要求给读者以事物的整体过程感和事物的特色情态氛围等特征。
通过对事物属性的描写,来展示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事象。
比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和贾平凹的《秦腔》、《五味巷》。
(3)童年忆旧话亲情。
不少作者写回忆童年、怀念故人的散文,目的不在于怀旧,而在于抒情,尤其是抒发今昔对比产生的现实感受,是直面人生的一种手段。
比如:臧克家《老哥哥》。
4.锤炼语言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一切艺术都讲求创造,作为散文的语言更是这样,艺术创造性便是散文语言的特性。
散文短小精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不靠情节与形象取胜,全靠一个“情”字,这就决定了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概括、朴实、优美。
散文被称为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情致上,美在内容上,而这情这景,全靠语言来取胜,所以还要有美的语言,散文家碧野说过:“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用句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练。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
”原文初稿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后改定多五字,极简明。
至于全文用21个“也”字,却毫无造作之意,恰切地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娩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致。
这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正因为散文的语言要求很高,所以古人称之“易学难工”。
有些人可以写出优秀小说,剧本,但他却不见得能成为散文家,因为这对作者的“情与语言”的要求很高。
散文语言讲求传情寓意的蕴涵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应当凝练、朴素、优美。
具体地说:(1)从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形象美。
小说可以通过场面与动作描写为人物造形;戏剧可以通过矛盾冲突和对话来塑造形象,散文没有这样的条件,常常只能依靠作者的直接概括的介绍,为人物造形。
所以散文要想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语言就一定要简洁,重在传神。
要求①简洁地表达事物的基本特征,要形似。
②绘声绘色,绘影绘神地写出事物的精神气质,要神似。
如:“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
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
”(杨朔《两江月》)这是对井冈山中一条通往黄洋界山路的描写。
作者鸟瞰山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简洁而明了地介绍出井冈山区的地势与山貌,这种语言简约而实有表现力。
(2)从自然中寻求深沉的情韵——含蓄美。
散文的语言要求自然,不雕凿或较少雕凿,挥洒自如,意到笔就。
最好的冉冉的语言就是口语,鲁迅先生就提倡用口语去写作。
这种口语是艺术化了的口语,体现着语言的本色,带着清新的气息,具有内在的情韵。
在运用时以实写虚,有潜台词,语外有意,有含蓄之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让深刻的意蕴涵蓄在字句中,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3)从流畅中寻求抒情的旋律——音乐美。
散文的语言流畅,正如冰心所说的“行云流水”。
语言的流畅是语言的音乐性要求的。
音乐性就是讲音调、节奏。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音乐性。
苏爱伦堡说:“旋律这是散文的基础,每个散文家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
”节奏是构成旋律的重要因素。
汉语的节奏是由汉语言的单音词、双音词、长短句、快与慢,抑与扬,疾与徐而构成的,切当地选用语句,造成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节奏,使文章显出一种语言的气势,更便于抒发作者情感,也便于读者感受领悟情感。
鲁迅的散文《风筝》写幼时破坏了弟弟的风筝,后来痛悔之极,便这样写道:“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呵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这种补过的方法,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节奏,表达出童心的跳荡。
这其实又是一种无法补过的方法,这是逆转,大幅度的跌宕,由活泼轻快的节奏,变为凝重滞缓。
用这种语言的跌宕变化,表现了哥哥的悔过与自责。
这里用的实际上是京剧里“紧拉慢唱”的手法。
为此,我们在散文写好后,可以自己先读几遍,看看顺不顺,畅不畅,把拗口的,疙里疙瘩的字词,毫不可惜地删除,尽量使语言畅达一些,自然一些。
(4)从朴实中去寻求华美的色彩——风格美。
这是从风格方面来讲语言的。
最美的散文风格是朴实。
茅盾、老舍的语言就是追求这种风格。
更多的作家是经历了一个由华丽到朴素的过程,青年作家尤为这样。
对于作家的这种变化,用四个字来概括字叫“归朴返真”。
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散文写作要寓华美于朴实。
好比一块玉,在室内瞧平淡无光,到阳光下看则光彩夺目,好的散文也是这样,初读平淡无奇,细品则华美淳香。
文化革命中人们极尽华丽之词汇,大谈高呼领袖的大号,祈祷般地颂福,结果事过境迁,一切成为笑柄,毫无流传。
而方纪写的《挥手之间》,文字朴素无华,却打动人心,令人百读不厌,毛泽东那缓慢而有力的挥手一瞬,好似一个塑像,永远存入人民心间。
杨朔的语言尤如一种淡墨,绘画着祖国的锦秀山河。
他的散文字字斟酌,拿来当诗一样去写,语言却朴实无华,句句凝练很难改写,这种语言其实是最具色彩最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