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命题分析与预测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近年来,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7年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约一半考查了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上来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和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鉴赏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结构”等内容。

备战下一年度的高考,考生必须注重散文阅读的训练。

备考建议与要求(一)树立一种意识对散文的阅读,要树立文本意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一点,从总体上先梳理文本的思路,再概括大意,然后逐步深入赏析文章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通常包含了唯美的意境,通过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阅读散文需要考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的美,从而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

审美性阅读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调动各个感官,体验作者描述的唯美的意境。

二是文本探究能力。

命题者设计散文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就需要考生在平时阅读散文时要具备文本探究能力,对散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索。

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

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握。

【真题示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由最后一段中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答案:B2.(散文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解析: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回答本题要答出“窗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象征意义)。

表层含意好回答,就是实实在在的窗子,深层含意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杂音、旅行中也带着各种用品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意了。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3.(散文情感)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解析:回答此题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文章所表现的是窗子内的“我”及“学者”对窗子外的凡俗生活、世态人情的陌生和隔阂,包括“我”在内的学者厌烦这种沉闷的生活,试图通过旅行去看更好的风景、了解风俗人情,实际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者”习惯,与真正生活依然存在隔阂。

那么“我”和“你”的转换,是在揭露一类人,也是在批评自己。

“你”是拉开距离的客观描写,“我”是在反思自己。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知识点一散文的文体特征(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知识点二散文的分类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5)常见的结构形式①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②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

③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④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荷塘月色》中: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作者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在苦闷中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

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托物言志、象征,如《囚绿记》中:《囚绿记》这篇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忍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二、议论说理类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

1.文体特点(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

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

议论、象征、以小见大,如《信条》中:“信条”是人们信守的准则,一般是抽象的哲理性语言。

写这样的文章容易板起面孔,旁征博引,失之形象;然而本文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颖独到。

作者从小事入笔,以小见大,平凡中寓意深刻。

文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乐于去实践。

三、文化游记类文化游记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一类散文。

1.体裁特点(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的强烈性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4)文化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2.表现手法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方式综合运用;②联想想象;③借古讽今。

如《都江堰》中:作者对所游览过的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做出纵横捭阖的评说,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

作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宏阔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得出富有启示性的结论,给人一种睿智和大美,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文章的内涵,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写人记事类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