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分析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分析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不才妄加解析】:
第一段为解读部分,“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第一句话为概念部分,是“韧性”的本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为本篇象征性作文的核心概念进行延伸解读。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这一句是“韧性”的延伸义,从本意向象征意进行转换,是解读部分的总论。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本句为延伸义的分论述之一,“回顾”,表明这一句是“韧性”在历史上的作用,应注意“关键时刻”“体现明显”这些词句,表明“韧性”这一核心概念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所以所选定的象征意义必须能表现出这层含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此句我们应注意到“伟大复兴”,这表明所指的是现在这个时代,暗示“韧性”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再注意“更需要”这词组,这句暗示了文本中应有的内在关系,应是对历史的继承,并于当今的发扬。

第二段文字是切入点的选择,只要从相应的切入点中,找出曾在关键时刻起过作用的、古往今来依然重要的品质、精神、文化等中华民族的特质。

总之最后一段为角度方面的提示,第一段隐含了文章的内在关系,即曾于过去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有作用、或更加需要,是一种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还有一个隐含的因素,韧性应是被动起作用的品性,所以应该有外力的因素下,才能彰显韧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行文时应体现出外在环境的压力,就是第一段文字所说的“关键的时刻”,于当今也是应有外在环境的压力,所以如果空泛地只是口号式的提出“我们应具有……的精神”,就不如说“在如今的竞争下,我们更应发扬……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