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88句书法技法1、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
唐.欧阳旬《用笔论》2、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沈括《梦溪笔谈》3、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元.解缙《春雨杂述》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卢携《临池诀》5、执笔之法,实指虚拳。
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清.冯武《书法正传》6、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
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7、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8、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9、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0、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清.刘熙载《艺概》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明.丰坊《书诀》13、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论书》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
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
元.郑铄《衍极并注》15、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丰坊《书诀》16、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
清.梁献《执笔论》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东晋.卫铄《笔阵图》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19、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20、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21、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
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22、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
清.刘颐载《艺概》23、用笔须手腕轻虚。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
唐.虞世南《笔髓论》24、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绘事津梁》25、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26、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27、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
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
唐.李世民《笔法诀》28、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
此皆用墨到极微妙地位,亦书家莫传之秘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29、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30、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31、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32、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33、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34、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35、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36、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37、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38、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9、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40、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到末,少有枯燥处。
今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挚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所忌也。
南宋.陈僬《负喧野录》41、董文敏谓:书家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
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清.梁章距《学字》42、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43、笔在指间常欲其灵活,故能换笔。
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掣而过。
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
试观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
又观鲁公争座位贴,满纸皆成圆形,无一侧锋。
古人云,鲁公皆用圈笔,实皆用换笔也。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44、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45、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46、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47、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48、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49、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50、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51、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52、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53、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54、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55、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56、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57、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58、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
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
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宋.姜夔《续书谱》59、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60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
清.刘熙载《艺概》61、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62、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63、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64、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65、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66、徐公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67、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68、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69、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70、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71、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72、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73、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74、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
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清.笪重光《书筏》75、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76、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77、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78、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笔欲锋长劲而圆。
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
宋.姜夔《续书谱》79、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80、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81、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
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