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肿大查因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淋巴结定性诊断的金标准
切除活检基础上的病理学诊断
细菌性:牙、扁桃体、面部或头皮细菌感染, 结核,梅毒,猫抓病,莱姆病;
病毒性:疱疹性口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HIV感染(AIDS病); 寄生虫:弓形体病; 原因不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
2、肿瘤因素: 原发性: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继发性:癌(口腔、唾液腺霍鼻咽部转 移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尤文肉瘤, 其他间叶肿瘤。
5.颈后区
(1)脂肪瘤 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 触诊表现呈分叶状,质软、基底大、活动 度小、界限不清、有假波动感。 (2)纤维瘤 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 触诊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度大、界 清,和周围组织无粘连。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percutafleous needle core biopsy,PNCB) 除手术外获取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有研究分析报道,此种方法对于颈部淋巴 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高,创伤小,可 代替手术切检。
颈部淋巴结肿大查因 诊断思路
田永军
一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各科最常见 的病症,也是病理科最常检查、诊断 的病变之一。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十分复杂,有时即使行组织切片检查, 也难以获得明确诊断。
一、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3个方面, 即感染、肿瘤及其他因素。 1、感染因素:
(3)颌下腺囊肿和舌下腺囊肿
(4)颌下淋巴管瘤 发生于颌下区多为 海绵型淋巴管瘤。多为无痛性肿胀。穿刺 有时可抽出清亮透明的淋巴液。
(5)腮裂囊肿 多见于青壮年,肿块生 长缓慢,质地柔软,有波动感,但无搏动。 (6)颌下腺肿瘤 发病年龄在50岁上下, 恶性者年龄更大一些。症状多为无痛性, 肿块呈进行性增大
2.颈动脉三角区
(1)神经鞘瘤 中年人多见,初起时质地坚 韧,长大后容易粘液变,质地变软。触诊 时肿块可沿神经轴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 移动。 (2)颈动脉体瘤 较少见。 (3)颈动脉瘤 极为罕见。B超显示与颈动脉 相连的囊性影像,CT检查更有助于确诊
3.颈前正中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甲状舌管囊肿 先天性疾病,多见于1~10岁 儿童,一般无自觉症状。肿块质软界清,和表面 皮肤无粘连,可随吞咽活动,伸舌试验阳性。 (2)皮样、表皮样囊肿 (3)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4)甲状腺机能亢进 (5)慢性甲状腺炎 (6)甲状腺腺瘤 (7)甲状腺恶性肿瘤
4.颈侧区
(1)囊性肿块 ①腮裂囊肿; ②囊性水瘤:临床 上以儿童多见,尤其以2岁以内男性幼儿好 发,本病90%在颈侧部,生长缓慢,无自 觉症状。触诊有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 穿刺可吸得清亮的淋巴液。 ③海绵状血管 瘤:本病属先天性疾患,如位置表浅可使表 面皮肤呈兰色或紫色,如位置深则皮肤颜 色正常。
(2)实质性肿块 ①转移癌;②颈部淋巴结核和慢性 淋巴结炎; 结核性淋巴结炎:有发热、多汗、乏力、 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 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 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 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 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③恶性淋巴瘤:确诊 主要靠活组织检查。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查, 骨髓穿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3、其他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Still病)。 结节病,窦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血管滤泡 增生(包括Castleman病、伴嗜酸粒细胞的 血管淋巴样增生即木村病及相关疾病) 免疫球蛋白(IgG)重链病、低丙种球蛋白 血症
二、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及其诊 断要点
五部分:即颌下三角区、颈动脉三角区、颈前正中 区、颈侧区及颈后区。 1.颌下三角区 (1)涎石病及慢性颌下腺炎 以中年男性多见, 表现为颌下腺肿大,质地变硬,并且多为单侧受 累。 (2)慢性淋巴结炎 结核性淋巴结炎还可以有:a: 血沉加快;b:OT试验阳性;c:可有低热、盗汗;d:试 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