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袁明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丽的图片让人们赏心悦目,同时也让古今文人争相咏诵,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让无数人陶醉。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解读背景:《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
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1、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他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庄重);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比喻君子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总结: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或:“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赞美之情。
3.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作者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小结: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花凋落的秋季独吐幽香,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它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菊花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问题: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通过这些诗句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拓展: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3)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问题:君子是怎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拓展:什么是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赞美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赞美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小结: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
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5.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7.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9.中心思想: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坚贞不渝的美德,鄙弃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延伸1.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