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汉末年背景及曹操文学的影响

东汉末年背景及曹操文学的影响

东汉末年背景以及曹操的影响
历史背景: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

(三国处于历史朝代变更的时期,连年战乱,百姓生活水生火热,经济连年退步)(时代特征: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幼小,宦官掌政朝政败落,统治黑暗。

一、黄巾起义:
张角、张宝、张良,他们为太平道的创始人,黄巾起义的首领,奉事黄、老道。

他们于仙人(太上老君)学得几条咒语,于是到民间施咒语、用法术救人,被奉为“活神仙”,他们派出八使传教,有信徒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据说有人要投奔他们,大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在中途被踩死的就有万人之多。

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道。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意思:
“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

)经过概况:
爆发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地点为冀州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起义军分三个部分:
张角三兄弟——主力军;波才、彭脱——东方黄巾军;张曼——南方黄巾军。

他们分别与官军战于河北、颍川、宛城地区以及兖州。

后因为各自为战,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失败。

因为起义都在头上包换色头巾,史称为黄巾大起义。

意义:
它对东汉末年政局发生深远影响,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为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为三国立下远因,在农民打击下,最终走向灭
亡。

后来由于连年战阵、各种起义以及那时英雄人物的安排三足鼎立的局势也渐渐形成。

二、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那是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

其父子有高度文学修养,由于他们提倡文学有了新的生机,也称聚集了大批文人。

诗、赋、文有了新突破
三国文学中以魏曹文学最盛,分别为前期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式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汗魏风骨’’。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伟。

曹操本人热爱文学,各地。

各地文人纷纷吸附。

曹操的诗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慷慨悲凉,有着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风凉的风格,对文体进行了创新,发展了五言诗,开创了七言诗,采用通脱的文体。

曹操的诗一部分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苦难,另一部分抒发了他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形式多样、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

曹操创立了建安文学新局面,“七子”以及当时一二十位文人学士都仿照曹操积极创体。

曹操的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得以发展,七言诗得以开创。

在北方,形成了文学繁荣的局面,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