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

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

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篇一:学习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经验做法】关于赴包头市学习考察北梁棚户区改造工作情况的汇报(2015年5月)一是工作体制保障有力。

工作体系上,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级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东河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领导小组,负责北梁棚改重大政策、重要事项的决策部署,并抽调9名市级领导干部、72名县级干部、5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和1500多名东河区干部,建立了三级包联工作机制。

制度规范上,制定了《调查摸底工作手册》、《征收安置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资金管理办法》、《征收安置工作监督审计管理办法》、《征收补偿工作手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特别是以文件汇编的形式装订成册,使用和查阅极为便捷,促进了棚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为棚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棚改资金支撑有力。

在自治区、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制定了“财政出一些、银行贷一些、企业垫一些、居民拿一些、社会捐一些、上级支持一些”的筹资方式,以破解资金瓶颈。

仅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就先后两次赴国开行总行对接贷款事宜,最终促进国开行将该市列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平台以外的棚改贷款试点城市,对北梁棚改项目给予171亿元综合打包贷款支持。

截至2014年末,北梁棚改项目已累计到位资金173.4亿元,(其中:国家、自治区和市本级财政补贴资金38.32亿元,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资金135.08亿元),其他补助和贷款资金也将于2015年6月陆续到位,资金到位率在全国棚户区改造中位居前列。

在此基础上,累计支出资金136.71亿元,资金使用率达78.8%。

三是安置补偿举措有力。

为妥善补偿安置动迁居民,包头市确定了异地安置的办法和“先规划后建设、先安置后动迁”的工作步骤。

在居民安置区建设上,选择离东河中心城区近、地段好的位置,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北梁新区,把以往“先拆迁、后安置”改为“先安置、后拆迁”,妥善解决了居民房屋被征拆后无处安置、群众抵触情绪大的问题。

在征收补偿安置上,对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或公租房“双保障”,对居住面积低于25平方米的最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和就业创业“双保障”,对“一房多户、一房多代”困难家庭实施廉租住房和产权调换“双保障”,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四是综合设施配套有力。

在加快北梁安置区安置房和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3 个公园、1所少年宫、2所中学、5所小学、5所幼儿园、7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园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30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将与安置房同步投入使用,既保证新安置区北梁居民的生活方便,又促进了居民就近就业。

五是社会舆论宣传有力。

借助中央、自治区、包头市等各级主流媒体累计刊发稿件2490篇,召开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新闻发布会,参与录制《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中国政策论坛》等栏目的专题报道。

进一步传承老包头“根在东河、魂在北梁”的文化遗产及精髓,同步开展古建民居街区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启动了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报告文学的创作及拍摄工作,其中电影《北梁的天空》(暂定名)已完成前期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制作。

舆论引导和文化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唱响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营造了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的和谐社会氛围。

【篇二:棚户区改造经验材料】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关于棚户区改造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作用的调查武绍平为了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两年内基本完成105.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共将惠及3.21万户,9.62万人。

纳入今年棚户区改造计划的61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52万户,3.5万人。

拆迁过程中,市区3000干部下到棚户区包户拆迁,于7月下旬完成了拆迁工作。

为了使广大动迁户早日住上新居,回迁楼建设者夜以继日工作,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10万平方米回迁楼的建设,棚户区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今年棚户区改造回迁,也在铁岭的城市建设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

我市有史以来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实施的大规模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拳拳之心,同时是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一个巨大贡献。

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一、棚户区现状及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我市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按地域划分为十趟房、啤酒厂北、铜钟、铁西百货西(精工)、龙翔、橡胶厂6块,占地15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4万平方米,居民3.21万户,人口9.62万人。

我市棚户区历史久远,上述区域的棚户房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的建于解放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陆续在这些区域的空地上建房。

后来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住房日见紧张,为缓解住房压力,几乎各家各房都在建房,大房接小房,小房再接窝棚。

久而久之棚户区就形成了规模。

棚户区建筑密度大,多数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

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

成为棚户区绝大部分人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棚户区内巷道狭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

棚户区没有排水设施,棚户房又普遍低矮、下窖,有的屋内地面比巷道路面竟低半米左右。

下雨天和开春雪化时,水流倒灌,屋内长年阴暗潮湿。

这里垃圾点少,公厕又都是旱厕,环境卫生状况极差,春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肆虐,冬天积雪成山。

居住在这里的人无奈地自嘲: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爬冰山,雨季把水掏。

棚户区内居住人员成份复杂,生活水平较低。

这里出租房屋比比皆是,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都把落脚点选择在了棚户区,使得这里的社会治安管理和房产部门房屋管理十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但是棚户区的居民却始终多年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与绝大多数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居住水平反差极大。

同时棚户区的存在,与城市整体形象、文明档次极不协调,使大的城市人居环境大打折扣,并且也不利于发展城市经济和招商引资。

所以棚户区改造势在必行。

二、棚户区改造对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和成果(一)棚户区改造的决策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的问题,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受地方财政、就业压力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原因,但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问题。

我市棚户区问题尤其如此。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用2-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把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作为全省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大事之一,市委、市政府更把改造棚户区这件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当做头等大事,承诺改造连片棚户区,让老百姓告别低矮、简陋、潮湿的平房,住上了楼房。

棚户区改造对居民而言,意味着他们将告别恶劣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城市村庄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更意味着在一幅和谐美好的城市画卷上留下明丽的一笔。

棚户区改造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之广、政策性之强、人口之多、工程量之大,在我市都是史无前例的。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制定了此次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统一拆迁安置,净地招标出让,对有条件的地块可以毛地出让。

二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动迁安置,统一政策标准。

三是依法运作,严格依照土地、规划、房产、建筑、拆迁、税务等法律法规。

四是坚持好事办好的原则。

(二)棚户区改造的规划设计大规模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在铁岭城市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这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大工程,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又是政府开发利用土地、经营城市的极好机会。

市委、市政府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力争达到规划标准高、小区配套齐全、环境和谐优美,使棚户区居民花最少的钱住较好的房。

同时,要完善棚户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对医疗、教育、商贸、交通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力争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生活。

规划部门十分重视回迁规划设计工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多次研究了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的规划,科学的确定了回迁楼建设区域和小区位置,包括原址回迁和部分异地回迁新址。

在回迁楼户型设计上,建筑设计单位充分考虑棚户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经济条件,涉及了35、45、55、65、75平方米的五种户型。

35平方米户型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决策者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的思想。

按照省里的指导性意见,当初确定回迁安置房的设计最小户型是45平方米。

后来通过调查发现,棚户区居民中有一部分居民仍承担不起。

考虑这部分居民的利益,最后确定设计35平方米的最小户型,受到了居民的欢迎和省领导的肯定。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小区规划设计和户型设计都向市民公示,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棚户区改造回迁楼的规划和设计中,坚持了环境优良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原则,每个小区都设有物业管理办公室、社区办公室,有的小区甚至还有街道办公场所、幼儿园。

小区内还建有公厕、自行车棚及车库。

住户的电话线配有铁通和网通的两套供选用。

小区的中心广场设计成葵花型,暗含阳光园的主题,周围配有休闲、健身场地。

小区的绿地覆盖率在35%以上,高于一般开发商建的商品住宅小区。

小区四周的围墙采用绿化先进城市应用的比较普遍的树墙,美观、现代,在银州区为首次应用。

(三)棚户区的拆迁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实现1.52万户、近5万人的拆迁工作,同时又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情拆迁的理念,时间紧、任务重。

为切实抓好、抓实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在确定市级领导包片后,又采取了市直各单位包户拆迁的措施。

举全市之力,打胜拆迁攻坚战。

市区各单位抽调三千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到棚户区当中,做动迁户的拆迁工作。

广大动迁户通过包户干部的实际行动,看到了政府做好这项民心工程的决心,理解和支持拆迁工作,主动搬迁,同时,还与广大干部结下深厚的友谊。

终于在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一、二期拆迁任务。

机关干部包户拆迁是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拆迁工作的一个创举。

承担包户任务的领导和机关干部,认真负责,动真情、使真劲、办实事,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不仅圆满完成了拆迁任务,而且实现了和谐拆迁,收到了百姓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双重效果。

省领导对铁岭的干部包户拆迁作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批转各市学习借鉴。

(三)棚户区改造回迁工程建设回迁将会住上什么样的新楼?这是每一位棚户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在回迁楼建设工作中,为真正让市民满意,采取了一系列公开透明措施,建设这项阳光工程。

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更好的实事。

在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的实施过程中,依照严格的法律程序,通过项目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采购,选用优秀施工企业、优质建筑材料,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回迁建设工程开工前,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召开了建筑工程招标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