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科举制度第1节: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PPT
科举制度第1节: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PPT
▪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 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 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
▪ 射策 汉考试法之一。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 内容的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 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 “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 射是 投射之意。见《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
▪ 射覆 汉族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在瓯、盂 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 西。《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 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 故云射覆。"从以上记载来看,汉代时期皇宫中已 经流行射覆游戏。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 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盒罐等等。"
▪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 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 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 授予他们官职。
▪ 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 地方学校的学生。
▪ 2、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 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 者)”、“明经(通晓经义 者)”。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 商汤举伊尹。 ▪ 武丁举傅说。
▪ (二)春秋战国时期
▪ 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 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 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 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 干。
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德 才(品、状)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 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 担任。
为“综核名实”而立,按品授官,在初期 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 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流弊。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 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才。
▪ 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
▪ 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 士、或术士以及食客等)。
▪ (三)秦代
▪ 秦代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 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 (四)汉代 ▪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
——《资治通鉴位 那 年 ( 公 元 前 140 年 ) 察 举 的 百 余 名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 被录用。
▪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 察举除被荐之外, 也可以自荐。比 如,东方朔就是 跟董仲舒同一次 靠自荐上来的。
▪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 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 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 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 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 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 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科举制度第1节: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 (二)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 (三)秦代(军功爵制度) (四)汉代(察举和征辟)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 禄制”和“举贤才”)
▪ “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 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 不能随意任免。
求贤令
曹操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 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 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 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 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 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 用之。
求贤令
秦孝公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 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 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 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 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 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 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 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 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 由皇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 聘请。
▪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 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 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 直接颁布了“求贤令”。到了魏 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 群的建议,制定 “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