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与反思爱什么颜色教材分析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碧绿的禾苗,碧绿的小草,碧绿的梦。
这是作者对自己农村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幅画面描绘了火红的朝阳,火红的枫叶,火红的队旗。
这是作者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幅画面描绘了蔚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自己身着蔚蓝的军装,驾船乘风破浪保卫边疆。
这是小作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歌表面上是写作者喜爱的碧绿、火红、蔚蓝三种颜色,实际上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胸怀。
诗歌虽篇幅短小,但层次清楚。
每一小节都以“我”爱什么颜色起笔,然后交代喜爱的原因——“因为……”,最后落笔在自己的身上,强调喜爱这种颜色的真正原因。
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感到亲切、自然。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全文共5 个自然段,按着内容的不同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课文首先在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情,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
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情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
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能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
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现在世界上没有文字的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的记事方法。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的通信方法。
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用一些东西来表示不同意思的通信方法。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的。
文章叙述了一位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情的过程中长大,变成了一个善良、能干的漂亮姑娘的故事,赞扬了小姑娘独立自理的好品质,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姑娘,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课文的篇幅虽然较长,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容易理解。
全文共13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8自然段)写小姑娘不愿长大,但她心疼妈妈,答应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姑娘与妈妈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
许多学生与文中小姑娘有同感,即爸爸妈妈工作忙,有时顾不上自己,甚至有的人会有抱怨情绪。
要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妈妈忙是为了全家的生活,自己也要体谅爸爸妈妈,不再让他们操心,因此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二段(第9~12自然段)写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情的过程中长大了。
在这部分中,四个自然段分层次地写了小姑娘逐渐长大的过程。
她不仅仅是身体长大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关心人、体贴人。
刚开始时,她只是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再麻烦妈妈;后来,她开始做家务,为的是让全家人过得好;最后,她学会了关心人,帮助人,不但做家务,还帮助妈妈送奶。
面对自己变得高大的身体,小姑娘坦然接受了,而且一心想照顾妈妈,甚至希望自己再长大些。
小姑娘的想法表明了她正长成一个懂事、善良的姑娘。
第三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感到长大的感觉也不错。
丑小鸭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改编的,写的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说明了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的时候,不要要自暴自弃的道理。
全文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第l~4自然段)写的是丑小鸭出世后,长得很丑,大家都不喜效它,它就离开了家,来到树林里。
丑小鸭出世后:“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由于它长得和其他毛茸茸的小鸭子不一样,因此备受别人的欺负。
“除了……谁都……”表现出丑小鸭的孤单;而“孤零零”和“泪珠扑嗒扑嗒往下掉”更形象地描述了丑小鸭的孤单和悲伤;“秋风瑟瑟”和“树叶飘落”这一秋天特有的景致也进一步渲染了丑小鸭的凄凉。
第二段(第5自然段)写的是有一天,丑小鸭在湖中游水时看见飞过的白天鹅,很羡慕。
丑小鸭在湖中游水时,暂时忘记了烦恼,因此,当一群天鹅掠过湖面,飞向南方时,它有惊奇又羡慕。
它惊奇的是竟然有这么美丽的鸟类,而自己从来没有见过。
它羡慕天鹅高贵的样子,优雅的姿态,也羡慕他们结群而飞,而不像自己形单影只。
从这里可看出丑小鸭尽管历经磨难,仍然心存善良,心向美好。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冬天到了,丑小鸭又冷又饿,被农民救走了。
第四段(第7—9自然段)写第二年春天,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跟着同伴飞向高空。
当几只天鹅落到丑小鸭身边时,丑小鸭起初感到难为情,因为它经历过太多的讥笑和侮辱,它生怕被这些美丽的天鹅嘲笑。
当丑小鸭低下头去,发现自己在湖中的倒影,竟是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时,它吃了一惊。
这时的丑小鸭快乐极了,它跟同伴张开翅膀,向远方发出鸣叫,飞向蓝蓝的天空。
它所羡慕的、向往的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课文结尾段写道:地上的鸭子,猫,公鸡仰望着天空发出赞叹,而它们不知道,在这群天鹅中间,有一只就是曾被大家百般嘲笑过的丑小鸭。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可激发人思考:①丑小鸭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白天鹅的。
②外表并不代表内心,有时丑陋的外表下藏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③人不能因为自身条件差一些,而自暴自弃。
④不要因为别人长的不漂亮,或者有缺陷,就嘲笑别人。
翠鸟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第1自然段共五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是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中间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先总说,其后再按头部、背部、腹部的顺序具体地说。
“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像浅绿色的外衣”,“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一连串形象的比喻不仅突出了翠鸟羽毛颜色鲜艳,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是讲翠鸟小巧玲珑,“一对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长又尖的嘴”,“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简洁地勾勒出了翠鸟的体形特点。
这两层意思是在讲翠鸟的外形特点,都很重要,体会了这两层意思,就抓住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即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
第2、3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
第2自然段一、二句讲翠鸟飞行轻捷。
“疾飞”、“轻轻地”突出了这一特点。
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和第3自然段第一句讲翠鸟的目光锐利。
“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这句话先说小鱼的“机灵”,再说仍“难以逃脱”,说明翠鸟比小鱼更灵敏,目光更敏锐。
第3自然段第二、三句讲翠鸟捉鱼的情况,突出它动作的迅速、敏捷。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这些话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翠鸟捉鱼的情形。
“蹬开”、“像箭——样飞过去”、“叼起”、“贴着水面飞走”这一连串动作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甚至连机灵的小鱼都没有反应过来,不难看出翠鸟动作的熟练、迅速。
“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一句,进一步衬托了翠鸟动作的敏捷。
苇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的缘故,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翠鸟叼离水面。
但是着“摇晃”与“荡漾”持续的时间不会很久,可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已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了。
可见它的动作是多么的迅速。
第2、3自然段主要是讲翠鸟目光锐利,捕鱼的动作十分敏捷。
第4自然段中,老鱼翁讲的话是全段的主要内容: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的石洞里。
在此段中,“愿望”、“失望”、“希望”三个词语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心情的变化,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国徽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儿童诗,用叙述的手法描绘了三个不同的画面,写出了小朋友对国徽的爱护和崇敬。
全诗共分3个小节。
第一小节写“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国徽像一颗星,闪烁在我小小的温暖的手心里。
”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小朋友对国徽的喜爱之情。
第二小节写“我”扶起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第三小节,写“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本诗内容虽然比较严肃,主题也很大——爱国,但它的独到之处是把大主题融到了小事件中,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
诗歌巧妙地告诉孩子,庄严的国徽在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地方,让孩子感觉到国徽是那么亲切,自己虽然年纪小,也能用实际行动为国徽增光。
海底世界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课文生动具体的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楚,全文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用设问句开头,引起读者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海底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2-6自然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了海底的景象。
从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
(1)海底是宁静的、黑暗的。
有趣的是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闪烁的光点,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海底是有声音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声音。
(3)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文中列举了海参、身子象梭子的鱼、乌贼和章鱼、贝类这几种典型的动物,说明他们活动的方式的确不同。
(4)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
(5)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第2、3自然段侧重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第4-6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虽然第2、3自然段与4-6自然段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兼容的。
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概括出“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件感人的故事。
当年,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带领妻子和孩子毅然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
全文主要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心情和满腔的热忱尽显其中。
第1—9自然段写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心情无比激动,决定回到祖国去。
课文先写华罗庚得知“中国解放了”的消息后,“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起来,表现出他急于把这一大好消息告诉妻子的心情。
当妻子惊异地问:“什么?”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说:“我们的祖国解放了。
这一天总算盼到了!”“总算盼到了”表现了华罗庚身在国外,却时时想念着自己的祖国,急盼新中国诞生的强烈愿望。
当妻子问怎么办时,华罗庚坚定地说:“回去,回到自己的祖国去!”表达了华罗庚对新中国的爱及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决心。
第10—13自然段写在码头上华罗庚拒绝美国朋友的挽留,表示要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为祖国出力。
当一些美国朋友赶到码头为华罗庚一家送行时,面对一位教授的挽留,华罗庚坚决表示:“回自己的祖国去!”他认为“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
他还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表现了华罗庚报效祖国,把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