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课前导学】导语: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2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3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4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三、相关知识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5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四、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崤.函之固(xiáo)孝公既没.(mò)膏腴.之地(y ú)陈轸.(zhěn)召滑(shào)逡巡(qūn)遗镞之费(zú)流血漂橹(l ǔ)鞭笞天下(chī)俯首系颈(xì)蒙恬(tián)藩篱(fán)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7以愚黔首(qián)隳名城(huī)销锋镝(dí)践华为城(huà)良将劲弩(jìng)瓮牖绳枢(w èng)(yǒu)(shū)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锄櫌棘矜(y ǒu)(qín)銛于钩戟长铩(xiān)(jǐ)(shā)谪戍之众(zhé)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一夫作难(nàn)【课堂导读】一、研读文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整段以中速读。
2、解释重点词句。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固:以: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8(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包、囊:天下、宇内、四海、八荒:(4)当是.时也是:(5)外连衡而斗诸侯衡:斗:(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河:【答案】(1)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固:牢牢地;以:连词,表目的。
(3)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指天下。
(4)是:这。
(5)衡:通“横”。
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6)而:连词,表修饰;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统称。
3、翻译重点句子:(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答案】(秦国)君臣牢固的守卫着,以便窥视周王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9室的天下。
(2)外连衡而斗诸侯。
【答案】(秦国)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本段写了那些信息,请找出文中原句并简要概括。
【答案】本段叙秦国地理优势....(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和治国成效....(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附:文白对译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10(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以便伺机夺取周王朝的天下,有像卷席日子那样卷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像用布一样包起国家,像用口袋一样装起四海的志向,兼并侵吞各国的雄心。
在这个时候,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具,对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实行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互相争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二、研读文章第二段。
111、朗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
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
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2、解释重点词句。
(1)孝公既没.没:(2)蒙.故业,因.遗策蒙:因:(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举:(4)会盟..而谋弱.秦会盟:12弱:(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6)以致..天下之士以致:(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缔交:与:(8)约从离..衡从:离:(9)兼.韩、魏、燕、楚……中山之众兼:(10)于是..六国之士于是:(11)制.其兵制:(12)秦人开关延.敌延:(1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弊:(14)追亡.逐北.亡:北:(15)流血漂橹..漂:橹:13(16)因.利乘便因:(17)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服:朝:(18)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19)享国之日浅.浅:【答案】(1)没:去世,死去。
(2)蒙:继承;因:沿袭。
(3)南、西、东、北:名词做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举:攻占,攻取。
(4)会盟:聚会结盟;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得弱小。
(5)爱:吝惜,珍惜。
(6)“以致”与现代汉语不同,“以”是连词,“来”,“致”是招纳。
(7)从:通“纵”;缔交:缔结盟约;与:帮助,援助。
(8)从:从:通“纵”;离:使动用法,使……离散;(9)兼:同时拥有,这里是聚集。
(10)于是:在这时。
(11)制:统领,统帅。
(12)延:迎击,迎接。
(13)制:控制,制服;弊:弱点、毛病。
(14)亡、北:逃跑的军队;(北:从造字法看,二人为相背之形,打了败仗的士兵逃跑时要背对追兵,引申为“逃跑”。
这里是“逃跑的军14队。
)(15)漂:使动用法,使……漂浮。
橹:古义,盾牌;今义,船桨。
(16)因:趁着。
(“因利乘便”同义复用,“因”与“乘”同义,“利”与“便”同义。
)(17)服:臣服,投降。
朝:动词,朝拜。
(18)延:延续。
(19)浅:时间短暂。
3、翻译重点句子:(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答案】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
(2)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答案】(各诸侯国)曾经凭借十倍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4、本段在写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从哪些方面突出了九国诸侯的强大?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案】(1)①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②六国之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③土地广博,人多势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