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作用

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作用

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作用摘要: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大,而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具有多种保健及药理功效,本文对茶多酚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功能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字:茶多酚;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作用The Sanatory Effects of Tea Polyphenol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cidence is increasing,and a lo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tea is conducive to human health,the ma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ea,tea polyphenols,have a variety of sanatory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This article was survey about the sanatory effects of tea polyphenol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Keywords:Tea Polyphenols; atherogenesis;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排在各种疾病之首。

有人预测,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数有可能达到总死亡数的36%,从而在人类历史上心血管疾病将首次成为第1位的致死原因[1]。

所以,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及将来很长时间内人类必须面对的最大威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最有具临床意义的动脉病变,由于其高发病率及其并发症,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我国是产茶大国同时也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最初茶是作为药物来应用,随着茶及茶文化的传播,人们对茶叶的药理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茶叶的保健及药理功能逐渐被证实,而茶叶中的功能活性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抗凝、促纤溶、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清除自由基等生物学作用[2] [3]。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色素具有拮抗多种心脑血管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危险因子,切断疾病发生的循环,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它可以通过调整血液中各种指标的水平,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动能,达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4]。

因此进一步研究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对促进人类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茶多酚的组成及理化作用茶多酚(TP)是茶叶的天然组分,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类多羟基酚性化合物,是儿茶素、花青素、黄酮与类黄酮和酚酸类等集于茶叶中的多酚复合物的总称[5],含有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类等4大类30余种化合物。

分子具有α-苯基苯并二氢吡喃为主体的基本结构。

其活泼的羟基能提供氢,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6]。

其主要成分是茶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其中儿茶素占60%~80%,分为酯型儿茶素(GCG和CG)和游离型儿茶素(C和GC),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的70%左右[7]。

儿茶素(Catechin),也称之为多酚,是茶叶中化学成分的主体,其拥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且具有广泛的药理功效[8]。

国内外近十多年来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儿茶素具有抗癌、降血脂、抑菌消炎、拮抗爱滋病病毒和防治帕金森(氏)痴呆症等许多的保健及药理功效[9]。

茶多酚为灰白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对热、酸较稳定,160℃油脂中30 min降解20%。

pH值2-8稳定,pH 值>8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略有吸潮性。

其水溶液的pH 值在3-4之间,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5]。

2 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的防治作用2.1 茶多酚的作用机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损伤等疾病。

因为人类血清中的脂质主要有胆固醇、甘油醇、甘油三脂和磷脂,并且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随着对脂蛋白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其机理是LDL可以通过apoB100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10];而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HDL-C)是将胆固醇逆向运输到肝脏处理的,可降低机体胆固醇水平,从而抵抗动脉粥样硬化。

基础研究也发现,高水平TC 能致粥样动脉硬化,而TG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进程[11]。

茶多酚类物质具有多个酚羟基,通过自身的强抗氧化活性抑制胆固醇的氧化,使酸败物形成量减少,抑制脂质物在血管壁上沉积。

另一方面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从而减少了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并保持脂质在动脉壁的正常进出的动态平衡,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4]。

铃木健夫[12]又指出,人体肾脏的功能之一是分泌有使血压增高的“血管紧张素Ⅱ”和有使血压降低的“舒缓激肽”,以保持血压的平衡。

促进这两类物质转换的酶是“ACE”,当ACE 活性过强时,管紧张素Ⅱ增加,血压就上升,而茶儿茶素具有较强的抑制ACE 的作用。

茶多酚的抗凝,促进纤溶和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由于具有较强的授电子能力,易与酶蛋白结合,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不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同时,儿茶素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氧化,抑制胆固醇及不饱和脂肪的氧化,这不仅减少了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在动脉上的沉积,而且有利于不饱和脂肪对胆固醇的运转和清除作用[13]。

此外血栓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茶多酚可以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通过动脉面膜效应明显地减少凝聚作用,降低动脉内表细胞的通透性,阻止血栓的形成。

2.2 茶多酚对危险因素的治疗作用2.2.1 茶多酚具有降脂作用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其基础病因,而动脉硬化常与脂代谢紊乱有关,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14]。

目前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则具有致动脉硬化作用[15]从而可以看出,人体内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那么从降低胆固醇水平方面来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十分合理的。

茶多酚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水平,从而调节血液中TC、TG、LDL-C、HDL-C、LPO等的水平,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并且儿茶素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酸酯(TG)、血浆中的总胆固醇水平[16]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7],并可提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8],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Anqi,Zhang[19]等的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有效抑制Cu2 +诱导的人体细胞LDL氧化。

其浓度在5~40μM之间时, 抑制作用与剂量成依存关系。

higaki 等[20]用大鼠研究了绿茶粗儿茶素(90 %)对大鼠体内和肝内脂肪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内和肝内脂肪含量随着儿茶素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添加食物中1 %儿茶素减少更明显。

另一组实验通过添加0.1 %儿茶素喂养3个月,处理和对照组间体重无明显变化,处理组体内和肝内脂肪含量显著减少,几乎达到正常水平。

另一用大白鼠作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类似的结论,饲料中添加0.1%的儿茶素明显养少肝脂及体脂的积累[17]。

Chantre等报道[21]:AR-5(Exolise(r),一种含25%EGCG的绿茶提取物制剂)体外试验显示,AR-5完全抑制胃脂酶和胰脂酶的活性,抑制甘油三酯的脂解,降低胃内脂肪酸的释放,并能刺激热产生。

人体临床实验研究表明,AR-5显著增加24h的能量消耗,明显减少24h 呼吸商而不改变尿氮含量,而咖啡因无以上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液LDL胆固醇及提高HDL 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长期摄入茶多酚可通过调节人体脂肪代谢预防因高脂肪膳食而导致的肥胖症,并可减少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2.2.1 茶多酚具有抗炎作用根据资料可知道,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还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大约50%)并没有LDL-C水平升高[22];二是在相同的LDL-C水平下,不同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可以相差很大,即使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也是如此[23];三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statin类药物的作用并不完全是通过降低胆固醇来实现的,其抗炎等其他效应可能起了主要作用。

从基本观念上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高胆固醇只是一个常见的重要危险因素,还有其他的危险因素可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的一些研究认为动脉粥样斑块从发生发展到转归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24][25]。

大量研究揭示了多种炎性因子、生长因子等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24]。

由此可以看出,从抗炎方面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是极具意义的。

茶多酚抗炎主要机制是减少细胞因子生成量,从而达到抑制炎症的发生或减轻炎症程度以及缩短炎症持续时间。

这些致炎细胞因子包括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κB ,NF-κB)、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 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 a ,TNF -α)、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 8( IL - 8)、一氧化氮(NO)及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等[26]。

茶多酚及主要成分EGCG在体内或者体外都能够抑制NF -κB 的活性[27]。

EGCG还能够抑制细胞TNF-α的合成[28]。

Fajun Yang等[29]在利用大鼠进行的茶多酚抑制由脂多糖(LPS)引起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产生量的实验中发现,EGCG可减少巨噬细胞中内毒素诱导的TNF-α的产生,因而减轻了TNF -α生物学效应,抑制了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并存在量效关系。

其机制为EGCG抑制核转录因子- κB(NF-κB)的活性从而调低了TNF-αmRNA 的产生和翻译,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白细胞介素- 1(IL-1β)作为前炎性因子,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调节物质,在炎症等病理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