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活动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旅游资源


• 2.民间节庆 • 民间节庆,指民间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节 日和专门活动。中国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 彩的,是吸引游客观赏和参与的一项大有 潜力的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 俗称“年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 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按汉族、满族、蒙古族习 俗,过年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的,这一 天称为“过小年”。 • 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有除夕吃团圆饭、坐 夜守岁、拜年、祭祖,此外,还有扭秧歌、跑旱 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以及放爆竹等,为 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 优美的景观刺激,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优秀 的文学作品,对旅游资源具有烘托映衬作用,丰 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旅游资源的魅力;另外, 由于文学作品易于传诵,广为传播,大大提高了 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无数游人向往和 憧憬。杨朔的《香山红叶》、茅盾的《白杨礼赞》 等著名散文,赋予普通的植物景观以深刻的文化 内涵,使之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景观。1985年, 无锡在日本的知名度几乎为0,到了1993年,却 有76%的日本人知道了无锡,这都是得益于一首 《无锡旅情》歌曲。由此可见文学艺术在旅游的 形象传播中巨大的影响力。此外,我国独有的楹 联、书法、刻石等艺术,不但使多姿多彩的景观 增添韵味,而且对这些景观起着点睛、寄情的作 用,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玄奘,公元599年出生, 雁门娄烦人,公元625年西 赴长安,后到达印度求法, 公元645年即唐太宗贞观元 年,46岁的玄奘归国,归 来时,带来了24批马驮的 物件,大小乘佛教经书600 部,舍利150粒以及佛像、 经书、僧尼服等,后唐玄 奘在大雁塔翻译佛经,共 翻译经书24部,1335卷。
例:玄奘西游线
• (3)民间演艺 • 1、民间音乐 • 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 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 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之解释定义为 「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 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 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 传所得。
• 民间舞蹈 • 民间舞蹈(folk dance) 起源于人类劳动 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 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 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 为“土风舞”。
• 传统戏剧 •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 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 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 曲艺 •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 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 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 曲艺曲种约有有400个左右。
• 四.现代节庆 • 除了民间传统节庆,如“春节”、“端午节”、 “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泼水节”、“雪顿节” 等,以及政治性的或国家规定的庆典性活动,如 国庆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等,还有许多 地区性的节日或由某一组织、某一企业举办的现 代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活 动项目,还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参与性, 成为引人入胜的旅游项目。 •
• 二、艺术 •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内涵相当丰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 的文化交流活动,它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旅游业可以开发利用的艺术旅游 资源主要有文艺团体与文学艺术作品。文 艺团体指表演戏剧、歌舞、曲艺杂技和地 方杂艺的团体。文学艺术作品,指对社会生 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 它们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 资源相比,艺术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 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形式上更直观, 更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 (4)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 • 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指地方性体育健身比 赛、竞技活动。
• (5)宗教活动 • 宗教信徒举行的各种宗教与法事活动。 •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 (6)庙会与民间集会 • 节日或规定日子里在寺庙附近或其他地点 举行的商贸与文体活动。
• 3.特色饮食习俗 • 特色饮食风俗,指各具特色的餐饮程序和 方式。 • 品尝风味饮食,是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 各地独具特色的餐饮,不仅在原料选配、 烹饪技术、享用方式上给人独特的物质和 精神享受,而且与各民族的历史、传说、 社会生活状况及生活地区的气候、物产等 有密切关系,是一种特色文化的反映。
• 农历五月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逢此 节,家家户户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 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备牲礼,以避邪驱 毒。这一天,南方各地,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要举行赛龙舟活动,在屈原故乡秭归县赛龙舟更 是盛况空前。 •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日恰值三秋之丰,月 色倍明,故又称为“秋节”、“月夕”、“月 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 传统佳节。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观月、赏月、吃 月饼,花好月圆人团圆,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主要活动有登高、赏菊、 饮菊花酒、佩戴茱萸、食菊花糕以及亲朋好友宴 饮、赋诗等。历代文人雅士,《滕王阁序》就是一个典范。在北方少数民族中, 重阳节还融进了骑射,围猎等活动。如今,重阳 节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风俗,它又被称为“敬老 节”、“老人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 传统美德。 • 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样。
• 3.特色服饰 • 特色服饰,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衣饰。服饰是人类特 有的劳动成果,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 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既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又自成体系,很多时候,单凭服饰便可判断其 民族、身份,如蒙古族的蒙古袍和蒙古靴, • 藏族的氆氇和褚巴,维吾尔族的袷袢和四楞小花帽,彝族 女子的百褶裙和男子的“英雄结”,满族的旗袍和坎肩, 苗族的银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傣族的筒裙等。中 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 花样之繁,无不让人惊叹,成为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
•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为节日时是新年中第 一个月圆之夜,而古时称夜为宵,故名;又因元 宵节的主要节日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 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最有名的灯节应 当数四川自贡的灯节,其规模大、花样多、名闻 遐迩。元宵节还有合家吃汤圆的习俗,以取团圆 之意。 •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从这个 节气开始意味着进入一年中的农耕时节,节期在 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俗谚云:“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 岁时节日的清明节,传统上有禁火寒食、祭扫坟 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 等一系列的风俗。
第九章 人文活动旅游资源
•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 (一)人文活动概念 • 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包括人事记录、艺术、 民间习俗、现代节庆等内容,是不同地域 的人们在期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发生 的重要事件或特定的行为,具有鲜明的时 代性、地域性和差异性。
• (二)人文活动与旅游的关系 • (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 (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功能
• (三)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 • 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指地方性的习俗和风气,如待人接 物礼节、仪式等。其中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是我国各民族千 姿百态的婚恋方式。 • 部分少数民族采用开放式择偶,如壮族的歌圩、仫佬族的 走坡、苗族的芦笙会、跳花场等,这些大型集会为青年男 女通过对歌找配偶提供了方便。此外,苗族的游方,布依 族的赶表,侗族的行歌坐月,傣族的碾房对歌、丢包等, 也都是以歌为媒,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这些盛大的 集会都吸引游客趋之若鹜。 • 在民间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四次重大礼仪都有各个特定的仪式,
• • • •
二、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类型 1.人事记录 人事记录包括历史和现代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历史上的帝王、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科学 家、英雄、宗教人士等,他们以自己的奋斗精神、 聪明才智、辉煌成就、优秀品质在特定的社会环 境、特定的历史时期写下了一篇篇辉煌传奇的历 史故事,令人崇拜、仰慕。重大的政治、军事、 经济、社会事件,在特定时期对人们生活产生重 大影响,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还有一些悬疑 事件,一直悬而未决,这些都吸引旅游者去寻访、 探究名人的足迹或历史事件的线索,从而产生旅 游的动机。与人事记录相关的名人生活、活动遗 址遗迹和事件发生地则成为满足游客探究欲望的 载体。
• 旅游节 • 定期和不定期的旅游活动的节日 。
• 文化节
• 定期和不定期的展览、会议、文艺表演活动的 节日。
• 商贸农事节 • 定期和不定期的商业贸易和农事活动的节 日。
• 体育节 • 定期和不定期 的体育比赛活 动的节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