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
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选择“结果正义”还是追求“过程正义”,换句话说,是不是为了追求看似“正义”的结果就可以牺牲“过程的正义”?而“过程的不正义”是否直接影响了“结果的正义”,不管目标看起来多么的“正义”?!
理论的论述有点绕,可能我辈没有系统学过哲学和法学的人不容易清楚理解。
最近,在身边发生了一件小事,但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正义?结果正义?
事情是这样的,国庆期间汕大发生了一件很令人痛心和遗憾的事情,就是几个新生在假日期间到南沙湾游泳,结果全部不幸溺水身亡!消息很令人感到心痛和惋惜,学校团委也号召全校师生以“自愿的原则”为这几个不幸的家庭捐款,募捐的消息也传达到了每一个个人。
至此,我觉得目标和程序都是正义的:目标是为了给予几个不幸的家庭一些帮助和慰籍,过程是通过宣传号召,每个个体自愿捐献!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13日的课堂上,老师结合教学内容跟同学们做了一个游戏,为了增加真实性和让大家更投入,老师让每个同学先交100元汇集到讲台,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博弈,规则是最后胜出的小组可以得到全部的钱,而最后一名的小组集体做俯卧撑。
游戏结束,老师笑着宣布,谁都不能得到这个钱,退回给每个同学。
这时,班长站起来倡议:要不大家就把这个钱捐出来响应团委的号召,并说:不同意的举手!当然,班长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想促成我们班捐款这件事,也体现他作为班长的作用。
然而,无意之间,他其实是以“绑架”的方式来达成他的目标,所谓捐款的“自愿原则”就是每个个体可以选择捐,也可以不捐,可以捐多也可以捐少,可以公开的捐也可以不公开的捐。
因而班长的举动实质上侵犯了个体“自愿”的原则,“不同意的举手”其实就是一种企图用道德绑架的方法来达至目标的实现。
幸好,老师没有附和!老师没有附和班长的倡议,坚持让各小组组长把钱发还给每个同学。
老师是正确英明的!捐款是自愿的,她不愿成为绑架民意的共犯!于是各小组组长把钱拿回来,分发给了同学。
但接下来又有一幕,有些小组的组长,在发钱的时候就追问同学,这钱你要不要捐,有些组长把钱发回去以后,回头又追着小组每个同学问:你要不要捐款?!这些小组组长又再次侵犯了“自愿捐款”的原则,不管最后同学捐还是不捐,组长的这个举动是“不正义”的,因为,再一次强调一下:“自愿原则”就是每个个体可以选择捐,也可以不捐,可以捐多也可以捐少,可以公开的捐也可以不公开的不捐。
捐与不捐,以何种方式捐这都是个体自主的选择,公开的追问个体捐还是不捐,就是一种对“自愿原则”公然的侵犯!
也许,我们从小都习惯了这种捐献的事件,而大部分情况也正像上述的班长和组长一样很自然的发生了,因而我们大概可以相信他们是“无意识的侵犯”。
最后,据公布募集了3600元交到学校团委。
但我真的很沉重,纠结于这件也许是“小事”。
因为,这就是用“程序的不正义”去达至结果的看似“正义”,而我认为这样的“结果正义”大打折扣!--好心做坏事!
权力和权利的边界在哪里?!不要忘了:“自愿原则”的情况下,捐与不捐这是个体的价值选择,这与经济能力无关,与道德无关!热心的同学,我很尊重你,但请不要绑架“我”!!!也许你会问:你到底捐了没?可是,亲爱的,我为什么要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