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癔症患者的护理
作者:鲁慧玲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目的:探讨癔症急诊患者的护理方法对临床症状缓解的帮助。
方法:分析45例急诊癔症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治疗。
结果:正确的急诊护理,可促进癔症患者症状的缓解。
结论:急诊护理人员应从心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对癔症患者进行系统护理。
【关键词】癔症;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91—02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目前已经被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概念所取代,疾病的共同特点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认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癔症的病人在病前常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
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
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1]。
癔症的发病年龄多数在13~19岁之间,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我院2012-2013年急诊收治45例青少年癔症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在配合药物治疗,效果均很满意,体会如下。
1 发病的相关因素
学习压力、考试失败、意外伤害事故、人际关系紧张、失恋以及家庭因素
2 临床特征
症状明显、体征轻微:有的患者突然倒地屏气、全身僵直,但意识清醒,体检时各种反射均正常并且无病理改变。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症状性失明,但瞳孔反射和眼球活动均良好,眼底检查并无阳性发现,单独行走时能避开障碍。
夸张做作、反复发作:有的患者大哭大笑,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装模作样。
有的还出现假性痴呆,但仔细观察发现并不痴呆。
易受暗示,间歇期完全正常。
过度换气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大汗、面色苍白、面部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3 护理措施[2]
3.1 一般性护理
癔症病人的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具有表演性和发泄性,发作时往往有自伤、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所以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减轻发作的剧烈程度。
和病人接触时应善于应用语言技巧,避免使用过激或有不良暗示作用的语言,让病人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行为,尽快停止
发作。
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该病如何严重等内容,勿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等。
对过度兴奋、躁动、强烈情绪反应的病人应严密监护,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对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保持居室安全,杜绝各种隐患,必要时设专人护理,并防止坠床摔伤。
有的癔症病人可以出现功能性癔症性瘫痪症状。
这种症状虽无任何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但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伴有躯体诱因时,仍可严重地影响病人的正常活动。
病人长期卧床、不能下地行走,依赖他人料理日常生活,而导致躯体系统退化的危险状态。
有的可出现躯体并发症。
如褥疮,便秘、泌尿系感染等。
力量和耐力也明显下降。
这时则应该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如勤翻身等。
3.2 健康教育
由于癔症病人对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应帮助病人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出发病的诱因;教会病人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指导病人理智地处理一些生活事件;教育病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良性格与疾病的关系,这对癔症病人的身心康复及预防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癔症病人及亲属进行有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3.3 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善于从患者的言谈举止中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发病原因、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来进行暗示与疏导。
尊重病人的人格,鼓励病人回忆自己病情发作时的感受,接纳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感受,并教会应对发作的简易方法。
以体贴入微、充满信心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鼓励,一有成效则抓住不放,正面肯定,继续鼓励,有的放矢进行治疗,达到满意效果。
对患者启发、诱导病人认识癔症的本质,帮助病人渡过困境。
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反复强调病人的能力和优点,多鼓励和表扬,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应该与患者的家属尤其是父母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与患者交流促进了解,指导家长既应注意青少年营养、学习,又要注重青少年的心理,遇事多启发,多讲道理,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患者的床边要注意谈话语言,千万不能窃窃私语,指指点点,以免引起患者的疑心而使症状加重。
4 临床干预措施
可用口罩遮住嘴部,减少其张口呼气,指导其用鼻吸气嘴呼气,可配合吸氧,进行肢体按摩嘱患者全身放松,均匀呼吸,有意识地减慢呼吸频率或屏气,以减少CO2的呼出,改善碱中毒,缓解症状。
症状严重者,可以用硬纸片围成喇叭状罩在患者的口鼻处,让呼出的CO2重新吸入体内,以改善碱中毒症状。
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口服或肌注。
肌注维生素B类药物或静脉推注钙剂,并告诉患者这是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疗效颇佳。
很多患者受暗示后即能终止发作。
综上所述,虽然癔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故在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做好心理护理以及暗示护理,还要加强对家庭及社会成员的宣传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性格,以防患于未然。
对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医护人员要明确指出问题所在,以防病情迁延和复发。
总之,医护人员必须改变传统单调且千篇一律的护理模式,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该疾病的特点,并利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才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刘哲宁.精神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