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关于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一在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第五章国家这一章,讲述了几种国家起源学说,其中有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直接否定。

社会契约说假定,国家之前是人类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所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都占有因自然法(natural law)而产生的自然权利(nature right)。

人们滥用自然权利,使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得不到保障。

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慢慢地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和政府。

这样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state of society)。

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由此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

有空大致浏览了一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书分为四卷,主要阐述卢梭的政治观念和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第一卷:从“自然状态”引出人类平等卢梭认为想要建立一种对人们的约束是绝不能仅仅靠强力的。

想要人们长久的接受一种社会秩序,那么在建立这种秩序之初必须是人们出于自愿的约定。

卢梭认为想要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社会契约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个人要获得集体力量的保护,另外一方面还要保留以往一样的自由。

在“论社会状态”一章中,阐述了人们只有在形成社会状态后,他们的行为才具有正义性,道德性,才拥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章节我理解到人在纯自然的状态所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天然的自由是有局限的。

只有从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之后,自由被赋予了道德性,这样的自由才使人们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第二卷:社会契约中的“公意”与法律思想关于公意,卢梭在文中多次提到,在讨论社会契约的问题中,公意这一思想是贯穿于政治法律思想的基本概念。

卢梭这里的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的,也就可以看出公意永远是公正的。

公意是民主的展现,但每个公民既然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意见,那么对于所有意见的进一步总结归纳就是十分重要和有难度的事情。

在实际的运用中,实施的好才能保证公意不走向极端,而最终的公意由谁来代表和表达,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卢梭在这一卷谈法律时认为,社会公约给了政治体生命,而立法让政治体拥有意志和行动。

如果没有法律的存在,国家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存在,却无法行动。

卢梭主张的是对公民进行守法教育而不是严厉的惩罚。

政府需要用手段去启发人们接受并尊重法律,丽严厉的惩罚只是下下策。

如果是想用恐吓换来对法律的尊重实在是无能的。

卢梭还提到了法律的其中一种类别即风尚习俗、舆论。

“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虽然最后一种形式无法写成条文,但是却被卢梭阐述的最为深刻。

在他看来,人们心中长期形成的观念风俗比法律本身更加重要。

第三卷:卢梭的政府理论卢梭在第三章开篇阐述了对政府的总体论述。

在这一章里,卢梭认为,政治体的活动主要有意志和力量两个因素。

在国家中,意志和力量就对应着立法权和行政权。

我们建立国家并且制定了法律,法律制定之后主权者也要服从于法律。

于是,卢梭认为“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得以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卢梭在书中还特意强调了政府和主权者的区别,指出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

政府只是中间体,他只是执行者,不得滥用权力。

卢梭认为,一旦政府、主权者、臣民三者中的任意一项权能发生变动,都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第四卷:从公意看公平卢梭是很看重公意的,他的理念中“公意永远是稳固的、不变的而又纯粹的;但是它却可以向压在它身上的其他意志屈服。

”公共福利是依靠公意体现的。

当社会复杂而不够团结,公众投票不再是全体公意的一致表达,真正意义上的公意无法实现了。

卢梭看重公意也就看重体现公意的形式——投票。

公意的一致性要求随问题的重要性不同而不同。

书中之前提到的社会公约在这里又涉及到,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因此,需取得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

第四章论述和总结罗马人民大会的发展经历,在回顾与分析中,具体阐述了人民意见如何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

同时投票的方式也是因人民的品行和当时国家的情况不同加以选择。

《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主张民主和平等,从世俗的角度论证国家的起源,主张个人权利,看重人民公意,这是历史的进步。

后人把卢梭看作是法国革命的旗帜。

事实上,卢梭的思想的确在法国大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卢梭的思想激励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领袖,他的理论是革命纲领和行动指南。

社会契约说也深入到美国的第一批殖民者的心中,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社会契约说引发了新的国家的产生,但是自然状态是不可论证的假设,自然权利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没能超出时代限制。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二卢梭的自由观:从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卢梭认为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且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并且不使他人的意志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他将自由分为两种: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

自然自由是卢梭自由观的逻辑起点,指的是人在原始自然状态中的自由,这是大自然直接赠予的,因此“人生而自由”。

在这一状态中自然人孤独地生存着,人与人之间不构成任何相互依赖、剥削或者压迫的关系。

但是毕竟一个人维持自身生存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当个体在自然状态中的力量已经使自身的生存难以为继时,就会集合起来用共同的力量去对抗生存的阻力,从而突破自然的支配,具有自由主动者的特征,此时就开始从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

自然状态一旦结束,人的自然权利也发生改变,人必须在社会状态中从不自由的起点重新走向自由,此时就需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也就是社会契约的前提。

在签订契约的过程中,每个结合者将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通过这种转让机制,人的自然自由和无限权力被置换成社会自由和所有权,前者的无限权力是由强力和最先占有权而形成的享有权,而后者的所有权则是根据合法的权力而奠定。

这样的转变过程就让人从愚昧的有局限的动物变成了真正的人,这样的社会契约不但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法律和道德的方式实现了人的平等,并且使天生的自然不平等(生理上、自然能力上的)被保障。

在社会契约中,“我”并不是服从暴力,而是服从一个合法的权力,这一权力因为对“我”的人身、财富、自由有保障而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所以我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服从的。

从本质上来说,我只服从于自身。

当每一个共同体成员将他的人身及全部财产全数出让给整个共同体之时,面对作为主权者的国家,全体作为公民服从于主权,而不服从于他人,于是,个人便摆脱了人身依附,人与人之间呈现出平等的关系。

同时,每一个人又是主权者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服从主权也就是服从自身,人永久地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成了自由之人。

公意:代表利益的核心在理解人类进入社会状态,作为公民服从于主权时,就需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公意”。

所谓公意就是政治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意志,是他们的根本利益的体现。

“公意”是在签订契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个体的个别意志集合成“众意”,此时“众意”偏向的是私人利益,而当个别意志中互相对立的意志正负抵消后,剩下的意志的总和就成为了“公意”,而“公意”就是基于于公共利益的了,它由不同人之间的公共利益化合而成,所以它也就具有了自己的道德合法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以及不可分割性。

而法律就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上,以条文的方式将公意确定下来,是公意的外在表现。

因此卢梭说,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

卢梭政治构想中的问题1、假设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的自由是卢梭自由观的逻辑起点,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在最原始的阶段也不可能是互相独立的。

自然状态实际是不存在的。

而我认为卢梭之所以提出自然自由这个观念,只是为了证明自由是天赋的,但由于人永远不可能回到这个自然状态中去,也就是说永远不可能重新获得自然自由,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自由,需要社会契约的介入。

2、现实中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我认为,在社会契约签订的过程中,也就是公意产生的过程中,共同体中对立的个别意志确实互相抵消了,但是共同体的产生并不能消除个体的存在,所以当人在个体状态中时个体意志依然存在,个体意志与个体意志之间的对立也依然存在。

简言之就是人是利益的动物,很难放弃利益的考虑,利益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根除的。

公意的实现只能是符合每个人利益的意志的实现,而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利益的意志。

我想卢梭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将自由进一步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到的自由。

在他的心目中,公意实际上是出自于公民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人类理解能力和人性本身的进步。

在缔结社会契约之后,自然人转变成了公民,但是,如果公民放弃了公意和道德人格,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要想人之成为人,我们就必须被置于道德和理性的指导之下来服从公意,这种服从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出自每个人主动的意志行为。

人对自身完善的追求迫使人主动地从内心上服从公意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自身的合法权力。

但我认为从这一点上来说,真正能约束人自身行为的就不再是外在的制约机制,而是内在的道德力量。

当公意从道德层面要求人们发自内心的服从时,实际否定了人们追求和满足自己利益诉求的权利,反而造成更大的不自由。

3、导向专制的可能这种不自由也就导向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专制,这也是卢梭被认为是一切专制主义的祖师爷的原因。

前面谈到卢梭才希望通过道德使人主动服从公意。

但同时卢梭又认为个人成为道德主体需要共同体的教育,此时人的道德准则就不仅仅来源于内心,还有来自外界的教育,实质上是在使个人行为符合共同体的要求。

那么民众内心的空间就被压抑和束缚了,卢梭所说的自觉服从就依然带有强迫之意。

而政府作为公意的执行者,由于他掌握了主权,很容易把集体主义凌驾在个人主义至上。

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它的权力来自主权者的委托,政府应该服从公意。

政府很容易僭越主权,尽管卢梭相当警惕,并提出主权者限制政府权力的两种方式。

一是扩大国家中政府以外其他部分的权力;二是全体公民定期集会,宣示和行使主权。

但是这两种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公意不会被违背,毕竟,作为一个掌握权力的政府,完全可能利用公意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而限制国家中政府以外其他部分的权力扩张,也能用武力来阻碍公民的集会、宣示甚至行使主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