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兴路设计说明

中兴路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一、中兴路概况及道路现状平顶山市中兴路位于老城区中部,为一条南北走向主要城市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I级主干道。

中兴路矿工路至建设路段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道路两侧商业网点密集,有新华书店,中心广场,太阳城,手机连锁大卖场,中兴商城,苏宁电器,广厦商务中心,家居广场等。

该区域交通繁忙,人流密集,商业发达。

中兴路原有道路为三块板型式,中间是车行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用绿化带分隔。

横断面布置为5米人行道+5米慢车道+3米绿化带+14米行车道+3米绿化带+5米慢车道+5米人行道,道路红线40米。

中兴路中间行车道路面较窄,而且道路两侧均设有多路公交车站,公交车停靠站上下客的时候,交通极易拥堵。

中兴路地下供水、雨污水排水、燃气、供电、电信管线、供热等市政配套设施较完善,但由于道路施工开挖,原有管线需要重新改移,因此,道路改造施工时,市政管线在规划位置也同期埋设。

二、设计依据1、委托设计合同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7、《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8、《城市道路绿化与规划设计规范》(JTJ75-97)9、《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GJJ45-2006)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1、《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12、《公路水泥稳定碎石抗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41/T864-2013)13、中兴路原路面高程测量记录14、中兴路沿线1:1000现状地形图三、维修改造的必要性中兴路修建于70年代,地处平顶山市商业中心,机动车流、人流量大,虽经过了多次维修,但目前路面破损、排水不畅;道路绿化效果较差;路缘石老化、破损;行车道宽度较窄,行人来往频繁,交通时常拥堵。

中兴路周边建筑物配建停车场设施严重缺乏,造成大量路边停车,恶化了步行环境;加之对过街行人的引导不够,使得交通更加混乱,影响到民众的生命安全。

目前,该路段交通状况较差,路容路貌不美观,与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很不协调,应该进行维修改造,美化亮化,改变拥挤的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本项目一期在矿工路中段,中兴路及中兴路与建设路十字路口规划了19条地下过街通道,其中12条为24小时过街通道,彻底解决了行人过街难的问题,消除了人车混行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本项目一期通过对中兴路的改造,拓宽了车行道,公交车站设计为更加合理的港湾式,减少了公交车停靠对其它通行车辆的干扰,从而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在道路两侧合理设置了非机动车停车位,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通道的问题。

平顶山市中心城区现有停车位严重不足,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带来许多交通隐患。

目前的中心广场现有停车位约160个,本项目建成以后保留原广场停车位61个,地下新建停车位442个,本方案极大的缓解了该区域停车位不足的难题。

本项目所在区域,道路路面破损严重,市政管网年久失修,许多管线已有改造或重新铺设的必要,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同步更新改造。

本项目建设中,我们将按照政府规划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恢复路面和人行道,建设先进的道路照明系统,完善街道绿化。

目前的中心广场原为市民休闲场所,后期演变为停车场,停车混乱,导致交通拥堵,影响城市环境美观。

通过本项目一期的实施建设,不仅保留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合理增加广场绿化,美化了中心广场,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还原了中心广场的娱乐休闲功能。

四、道路总体设计方案1、概述平顶山市中兴路地下人防商业街工程一期设计方案,项目南起建设路,北至矿工路,中兴路地下人防商业街全长927m,宽40-80m。

此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地下人防工程,其次是停车场的设置、非机动车的停放、管线、道路、景观和市政过街通道等。

规划在地下工程施工结束后,对中兴路开挖路段进行恢复,道路板块形式采用一块板形式。

考虑到未来城市道路的发展趋势,规划恢复的路段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城市道路等级为Ⅰ级,此道路为城市主干道,设计时速40km/h。

规划路段恢复后,地上人行道重新更换路缘石和人行道铺装,并按规划铺设盲道。

残疾人由地下商业街的垂直电梯解决上下交通,设垂直电梯8部,自动扶梯28部。

改造后的中兴路在靠近基泰大厦、中心商城、香山大厦和粮食局部分,设置四个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点,在合适的部位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点。

依据上述总体方案确定了中兴路道路工程设计方案:本次中兴路道路工程设计范围为建设路至矿工路段,全长959.634米。

改造后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为5.5米人行道+3.5米绿化带(出入口)+3.5米慢车道+15米行车道+3.5米慢车道+3.5米绿化带(出入口)+5.5米人行道,全宽40米。

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

道路设计内容:首先挖除中兴路(建设路至矿工路段)快车道路面,拆除绿化带,挖除慢车道路面,拆除人行道,拆除路灯,拆除交通安全标志及监控设备,拆除交通信号灯设备,拆除其他市政管线。

路面开挖宽度29米,深度2.7米。

然后重新填筑路基,铺筑路面结构;更换路缘石;重铺人行道、盲道;安装路灯(利用原有路灯);安装交通安全标志和监控设施、交通信号灯设施(充分利用原来的设施,不足的进行补充);交通标线;修建绿化带;地下雨污水管网的铺设,以及其它市政管线布置。

2、平面布置中兴路道路平面布置,保持原道路的中心线不变,恢复的道路中心线和地下建筑中心线一致,在道路红线内,布置15米行车道+2×3.5米非机动车道+2×3.5米绿化带(分段设置出入口)+2×5.5米人行道,布置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

丹尼斯门前的广场,依据原有建筑的边界线,在界限范围内布置消防通道,铺筑路面,并进行景观设计,塑造景观广场形象。

3、横断面设计中兴路道路改造后横断面布置为单块板型式:5.5米人行道+3.5米出入口(绿化带)+3.5米慢车道+15米行车道+3.5米慢车道+3.5米出入口(绿化带)+5.5米人行道。

道路红线宽度40米。

行车道横坡1.5%,人行道横坡1%。

矿工路路面恢复后,路面横坡双向1.5%,北侧按照原状恢复,铺设人行道,南侧按照规划新建绿化景观带。

4、纵断面设计竖向设计原则:(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2)各种场地符合适用坡度;(3)满足城市市政管线的埋设要求;(4)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5)道路恢复后高程应与周边道路标高相衔接。

(6)道路恢复后高程基本与旧路一致,保持原人行道高程不变。

竖向规划设计说明:根据设计路段所处现状地形条件和周边道路的设计标高控制要求,将路段统一划分为一个积雨排水区,最大纵坡和横坡均满足路面雨水排水要求。

为保证城市排水管道等与人防工程无关的市政管线全部设在工事防护区之外,主体结构顶板上部覆土保证2.2m,满足地面市政管网布局要求。

道路纵断设计是依据现状路面标高及交叉路口被交道路原路面标高进行设计,保持恢复后的路面设计标高与原路标高基本一致,以利于新建道路与被交道路的纵向平顺过渡,还应保持原人行道标高不变。

根据现状地形,在适当位置增设变坡点。

在新设计路面与现状路面顺接处,请复核现状路面标高,若与图纸不符,请及时与我院联系解决. 5、其它设施其它项目范围内的供水、通讯、燃气、供电等管网,由各自主管单位进行设计施工。

污水管网设计方案,位于中兴路东侧人行道下的原污水管道,继续利用;位于西侧的原污水管道,由于在开挖范围内,原有管道改移至慢车道位置,重新铺设新管道,并与两端的原污水管连接;更换抬高原有井盖。

丹尼斯商场东、西侧道路排污管道,在地下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按照原位置和高程进行恢复。

雨水管网设计方案,废除原有雨水管道设施,重新铺设主管道、设置检查井、雨水口。

交通安全标线施工及交通安全标志的安装工作,依据设计方案,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在有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实施。

五、道路工程设计内容1、路基路基填筑及压实要求。

为使路基获得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充分保证路基、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要求,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值及压实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路基填料也可采用砂砾石填筑,应选择级配较均匀的砂砾石材料,分层填筑,每层厚度20cm(压实厚)。

压实度标准同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一致。

土质路基压实度及填料最小强度、最大粒径要求表4-12、路面结构沥青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10(0.01mm)作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荷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

本项目所属自然区划属于Ⅱ5a鲁豫轻冻区。

自上而下路面结构为:4cmAC-13细粒式SASO改性沥青混凝土6cm AC-20中粒式SASO改性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下封层18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cm5%水泥稳定石屑垫层各层弯沉值控制指标:路面10(0.01mm)基层25(0.01mm)底基层45(0.01mm)3、路面结构材料的设计参数及要求1)沥青沥青上、下面层基质沥青选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上下面层采用SASO改性沥青。

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4-2SASO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4-32)粗集料沥青面层石料必须采用满足设计要求的硬质石料,所用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表4-4的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4-43)细集料沥青混凝土面层所用细集料采用机制砂。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应具有适当的颗粒组成,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必须满足表4-5的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4-54)填料沥青混凝土面层所用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沥青混合料用矿粉必须满足表4-6的技术要求。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表4-65)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1)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本设计采用的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汇总于表4-7,供施工参考,沥青用量应通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

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表4-7为提高沥青面层密水性,优化路面粘结性和对水的稳定性,施工时油石比应较设计油石比增加0.1~0.2%。

(2)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必须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应进行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能等试验,其技术指标要求见表4-7、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