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一、概述1.1 项目概况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

本次测量主线起点里程K0+000,位于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境内,终点里程为K11+163.166,支线终点里程K1+005.268,共计12.168公里。

1.2 设计依据1.我公司与丁青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设计合同;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1)道路部分(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7)《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1.5测设经过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

本项目为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2.168Km。

于2016年4月下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进行了现场外业验收,对路线走向无异议,基本同意路线布设方案。

根据外业资料、外业验收意见,我公司对路线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现场核对,并进行了局部修改、调整优化,确定了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路线方案。

至2016年月五上旬完成施工图设计全部工作。

1.6本项目主要工程规模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二、原老路现状描述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公路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原老路路基宽度在2.5~3.5米之间,现有公路局部地段弯急坡陡,目前道路通行状况较差,通行车辆主要为沿线村民生产生活资料运输用的农用车和出行的小型车辆。

三、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本项目位于贡桑村境内,路线全长12.168公里。

四、路线4.1、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在路线走廊带内,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桥位以及地方道路规划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进行平、纵、横三面统筹协调,反复优化后确定。

(1)平面设计:结合现场实际,本着尽量不动原老路线型,合理选择技术标准,避免大填大挖的原则,一般平曲线半径≥15米,回头平曲线半径≥12米(特别困难地段可适当降低标准)。

(2)纵面设计:根据相关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纵坡≤9%,结合现场实际,方便施工,局部地段受地物、地形限制可适当放宽。

本次设计最大纵坡按12%控制。

坡度较大且比较危险路段,采取相应措施,设置橡胶减速带、防撞护栏、标识标牌等安全设施以确保营运安全。

纵坡≤5%压纹,不小于3㎜;5%~12%,16㎜钢筋压纹,不小于1㎝,间距不大于10cm。

4.2、安全设施(1)设计原则安全设施设计坚持“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指导思想,以保障交通安全、减少(减轻)各种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为最高宗旨,应具有完备的、符合实际的规模与水平,同时注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安全设施的设置须处理好与构造物、外场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系统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避让。

(2)设计方案本项目为四级公路,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相关规定目配置较完善的标志、里程牌、路侧护栏等安全设施。

1)标志标志的设置统筹考虑,整体布局,标志布设做到连贯性、一致性,给道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

标志的设置确保行驶安全、快捷、畅通,通过标志的引导,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致发生错向行驶。

给予道路使用者提供正确、及时、简明的信息,避免提供过多的信息,防止信息过载。

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承受荷载时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

结构形式的选择兼顾到其对道路美化的作用,达到美观、经济、适用,与道路沿线环境相协调。

考虑到标志坚固耐用,结合实地地形条件,结构型式为单柱式。

本项目设置以下几类反光标志,以便为司乘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行车信息。

公里桩:柱体为白色,村道用黑字,并在公里碑上注明路线编码,详见《安全设施设计图》。

公里桩设于公路前进方向的右侧,从起点开始设计,每隔1km设一块。

警告标志: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点的标志。

颜色为黄底、黑边、黑图案,边框外缘衬底色为黄色,形状为等边三角形,顶角朝上。

设置于距危险点距离为20~50米远处。

禁令标志: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

禁令标志的颜色,除个别标志外,为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边框外缘衬底色为白色。

图案压杠。

形状为圆形、八角形、顶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

设置于禁止地点处。

指示标志: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

颜色为蓝底、白图案,形状分为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边框外缘衬底为蓝色,指路标志绿色。

设置于指示位置之前适当位置。

指路标志: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

蓝底白图案,边框外缘衬底色为蓝色。

形状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标志的汉字采用标准黑体(简体)。

汉字高度应为25~30厘米。

设置于公路交叉口的适当位置。

交通标志以确保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为目的。

结合道路线形、交通状况、沿线设施等情况,根据交通标志的不同种类来设置。

以利向道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及时的信息。

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

交通标志设置进行总体布局,防止出现信息不足或过载的现象。

对于个别重要的信息可适当考虑给予重复显示的机会。

设置充分考虑道路使用者的特性,即充分考虑在动态条件下发现、判断标志及采取行动的时间和前置距离。

标志应设在车辆行进正面方向最容易看见的地方。

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在道路右侧、左侧或行车道上方。

如果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宜超过三种以上。

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标志内容。

解除限制速度标志、解除禁止超车标志、干路先行标志、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会车先行标志、会车让行标志要单独设置。

标志牌在一根支柱上并设时,应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则。

路侧式标志应尽量减少标志板面对驾驶员的眩光。

在装设时,应尽可能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禁令或指示标志为0~45℃,指路和警告标志为0~10°。

标志底板可用铝合金板、合成树脂类板材(如塑料、硬质聚氯乙烯板材或玻璃钢等)材料制作。

铝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89.3MPa,屈服点不小于241.2MPa,延伸率不小于4%~10%。

应采用牌号为2024,T4状态的硬铝合金板。

大型标志的板面结构,宜采用挤压成型的铝合金板拼装而成。

标志板背面可选用美观大方的颜色,铝合金板可采用原色。

各种标志立柱的埋设深度,决定于板面承受外力的大小及地基的承载力。

一般应浇注混凝土基础。

立柱的金属预埋件应进行防腐处理。

用于标志面的反光材料按其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透镜埋入型、密封胶囊型、微棱镜型等品种,交通标志原则上均应采用反光材料制作标志面。

标志底板采用LF2—M铝合金板材,厚度3mm,采用反光膜,标志板背后采用铝合金制滑动槽钢加强,标志板外缘采用卷边90试折二折加固。

板面设计标志板配色按照GB5768—2009一般道路标准要求执行。

警告标志为黄底、黑边、黑图案。

标志支撑结构防护:抱箍、螺栓组采用热浸镀锌。

标志支撑结构除指定使用螺栓连接处以外,其余连接部采用焊接。

在标志的安装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标志安装的角度及路侧植树树冠对标志的遮挡,应仔细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视认、指示效果。

标志板必须满足JT/T279—2004《公路交通标志板》。

2)里程牌里程碑设置于公路前进方向的右侧,每公里设置一块。

其它未尽事宜,请严格按照有关《国标》、《规范》和《规程》执行。

3)护栏一般情况下,在填方高度大于4m、急弯、陡坡等路段,设置波形梁护栏;在急弯、陡坡等特别危险路段,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路段,设置钢筋混凝土护栏。

一般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设置警示墩、警示柱。

五、路基5.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以能保证路基稳定、合理、经济为原则,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排水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⑴、外业勘测过程中充分作好调查研究工作,收集项目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相关资料以及历年路况资料和交通量特点等;为内业设计收集好可靠基础资料。

⑵、路基设计过程中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

在地形陡峻和不良地质地段,不宜破坏天然植被和山体平衡,在狭窄的河谷地段不宜侵占河床,视具体情况设计防护工程。

⑶、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做好排水设计。

2、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按通村公路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15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4.5米(特别困难地段可适当降低标准),路面宽度为3.5米,路面为水泥砼路面。

路基划分为:0.5米+3.5米+0.5米,路面铺筑宽度为(含加宽部分)满铺。

3、路基超高、加宽方案说明路基超高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进行确定。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50米时在曲线上设置超高,最大超高横坡不超过6.0%。

超高阀值如下表:表5.1 超高横坡表路基设计标高在路面中心线处,路拱横坡、路肩横坡不设超高时均为2.0%,超高方式采用绕行车道中线旋转,超高时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