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服务”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上来看,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

教育目的普通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对“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性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的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惟独教育目的确立以后,教育事业才干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材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

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

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

惟独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教育目的始关系着教育全局性的问题,它贯通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一切方面,并对教育工作起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都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

学习和研究教育目的有利于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自觉投入教育改革,从而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根本标准。

检查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优劣,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和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程度,评价学生优劣,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据。

需要特殊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终结性检查和评价,必须依据教育目的,全面地细致地进行,背离整个教育目的要求,仅以某一方面为标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三、教育目的的类型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持有的倾向不同会导致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即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

教育史上曾经浮现过三种教育目的的类型,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以及教育无目的论。

1、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等。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从上述社会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第二,相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者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无非是构成社会的“材料”和“要素”;第三,个人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为国家或者社会献身;第四,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

评价: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 ,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为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还进一步指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惟独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从上述个人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者价值上时善的或者向善的;第四,惟独每一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惟独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匡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评价: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同时对于人性也有一种解放的作用。

不足之处: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者前提;第三,掩盖了自己的阶级属性。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是一个经验系统;第二,人的发展既是个体经验能力的提高;第三,学习的目的是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评价:积极方面:所要反对的是从教育过程之外强加而来的目的,所要提倡的是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所要培养的人是能够不断适应和改造民主社会的公民和建设者。

不足之处:过分重视教育的内在目的而忽略了教育的外在目的,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忽略环境对于个体的约束和限制因素,看到个体与环境一致的一面,忽略个体与环境相冲突的一面。

四、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等。

1、物质生产水平(1)物质生产水平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人们一旦住手了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就会瓦解,固然也就谈不上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

可以说,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能够提供给教育的物质条件以及个人受教育时间的多寡,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

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要从事物质生产不仅需要一定的体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智力、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技巧等。

但是,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辟,劳动技能技巧及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才干做到。

可见,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受这种关系的制约的,因此,一定的教育目的必然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者物质经济利益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众多教育目的中占有统治地位。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思想渊源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思量这一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与以后众多资产阶级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指出:“在种种冲突、牺牲、辛勤斗争和蜿蜒复杂的漫长路程之后,历史将指向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干的夸姣社会。

”黑格尔曾经指出:如同人们在繁复杂多的艺术因素中要深入寻觅出“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目的”,让艺术的各个方面共同趋向它,实现它一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

“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也说:“我平生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全部才干。

”马克思在吸取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或者是在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把人当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途径和手段,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泯灭了阶级对立、阶级压迫和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二) 科学含义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曾经作过丰富而详尽的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在体力上的片面发展。

另一方面是个人在智力上的片面发展。

他提出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这种多方面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应当看成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内涵:1 .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2 .指人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

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3 .指人的自由发展。

它包括“全部才干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