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供参考)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供参考)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作者李中华(教授)(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而且不仅是道家还有儒家。

我们常听到有人讲司马迁在《史记》里有那么一句话,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就是研究,天人之际就是天人关系,“际”就是关系。

所以中国的学问说到底,归根到底最主要的是究天人之际,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代的人类,三百年以来所形成的工业文明形态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把它叫物质文明,物质形态的文明。

有人说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物质财富超过了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一百万年物质财富的总和,三百年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有人类产生以来(有人说五十万年有人说一百万年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我想起码有一百万年),大家想想这三百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什么这样迅猛?我想就是工业文明的这种工业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

那么它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我想以前的学者们都在探讨,人类面对的困惑和挑战主要有三个,一个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平衡。

由于高度的科技发展和无休止的开发造成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几大问题,我们常讲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

诸多这样问题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有很多,但这是第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平衡也被打破了,包括人和社会,人和人。

现代人的人际关系我们觉得不像以前农业文明那样自然,现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防范、谨慎的。

有人讲人在现代社会里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在水泥的森林里面,一个个体、一个个人感到那种无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这样一种封闭的、相互猜忌的关系。

所以人对社会的信任,人对人之间的信任失去了以往农业文明当中的自然的关系,变成一种严格防范的关系。

那么这个矛盾造成什么问题呢?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面感到无助,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把人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更不用说精神了,他的肉体都受到了限制那么他的精神就更受到限制。

所以人们讲这是人类面对的第二个大的困境,造成一些反人类的现象。

我们比如说现在很多国家出现邪教,认为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他们就带着他的信徒们躲到一个山洞里,躲到一个地方与世隔绝起来,等待上帝的拯救或者自己自杀去寻求所谓的乐土、天堂。

不仅是邪教,现在的人类社会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一些矛盾,我想这是第二个矛盾。

第三个就是所谓人自身的平衡也被打破,就是人的灵和肉的关系,灵肉的矛盾也就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这对关系的矛盾。

有人说这是当今人类人的道德伦理大大下降,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也失去了理想。

现代社会的功利对个人、对个体造成精神和肉体的严重分离,眼前看到的都是功利的,就是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了。

所以有人认为这三大矛盾所造成的一个共同的危机就是我们缺少精神的抚慰,现代人极其缺乏的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重读《老子》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面有这样的资源,因为特别是道家和儒家,他们对人的精神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从而使个人能够挺立自己的主体性,现代的人失去了主体性。

所以我们想在这些问题的面前,大家知道近年所形成的国学热也是对当前人类面对的这些问题的一个反思,所以我们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来思考我们当今为什么出现了国学热、周易热,各种各样的“热”。

我想实际上这里面反映或者是说从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重大的转机,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人类文明当前面对着一个新的转型,那么往哪里转呢?实际上就是对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谓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一种反省。

所以上个世纪,大家知道开了很多国际上的一些会议,比如说像世界宗教大会,在芝加哥开了这种世界各大宗教领袖参加的宗教大会。

探讨什么问题呢?探讨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之间的道德伦理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或者最低的共同性,他们把这个叫底限伦理,最低的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因为他们看到当今人类的这种道德的沦丧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他们关心道德问题,提出要重建人类的道德,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们的共同的底限伦理,这本来是一个最低的要求。

他们寻找几次这样的大会探讨这个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后两个矛盾。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芝加哥开的宗教大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个底限的伦理在哪里,在基督教?在佛教?还是在儒家?他们最后选择了孔子,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寻找这样一个底限的伦理。

不仅如此,我们说进入新世纪,21世纪以后西方人特别是在欧洲开了多次这种文明的对话,所谓文化的对话、文明的对话,开了许多这样的会,探讨什么问题?他们讲就是因为人类面对这些困难得不到解决,进入新世纪以后本来想在新的世纪里面能够有所改进,但是9.11以后,原来人类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受到了9.11的影响。

大家知道在法国里尔开了一个叫做世界公民大会,非政府组织的大会,在这个会上所谓的世界公民,包括工人、农民、商人、医生、退休的政府高级官员等等,很多人参加了这个会。

那么他所共同关注的是我们说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最后这个大会宣言里面也提到了一句话,要改变人类目前所面对的这些严重的危机没有别的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

而这个改革的指南,改革背后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它提出来就是人类当前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对西方的现代性,工业文明的形态,比如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这样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所以在这个大会最后的宣言当中提出来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要进行一个反思。

思维方式实际是什么?就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最主要一个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人定胜天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权力这样一个口号下所形成的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的一个具体的形态。

他们认为这已经走到了终点,这样一个文明形态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点,为什么?就是人和自然这对矛盾变成人类生存当中的一对最主要的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别的问题都谈不上解决。

人类的生存本身受到威胁,其他的问题都变成了次要的了,所以我们说在诸多的矛盾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否则人类就不能生存。

这就是我们中国哲学,道家哲学一再强调的所要建立的就是道家所讲的太和万物的问题,太和万物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讲的这个和谐问题。

我想这是这个我们今天所以要重读老子,就是面对人类文明形态的这种转型来寻找对我们现代人能有新的启示的这样的思想。

所以在世界公民大会的宣言里面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要进行对思维方式的反思。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到哪里去解决来弥补工业文明思维方式的不足?他们也提到了中国,提到了东方,要到东方的文明当中去寻找一些能够弥补工业文明不足的这样的东西,比如我们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老子》,不光是《老子》,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要对这个问题要作一个新的探讨。

那么这也是说明西方人的这样一个反省,但我们中国人现在这个反省并不是很够,因为我们还在补工业文明发展的课,比如现在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在我们中国现在也很严重。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引起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节人类文化的轴心期西方人看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不足或者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影响、作用需要改变,那么他的思想到哪里去寻找?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大家知道一个叫人类文化的轴心期这个概念。

这是德国一位哲学家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轴心期,人类文化的轴心期的概念。

这个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斯,他的影响非常大,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听过他提到的这个问题,考虑这个问题。

他这个观点主要的一个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转变,,比如我们说最早的是一种采集的文化、狩猎的文化,人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种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存方式或者叫人类的早期的一种文明形态。

后来这种文明形态远远不够人类发展的需要,就转变到我们农业文明形态,这应该在一万多年前所实现的一个转变,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这种转型。

那么农业文明发展发展到近代,说到18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工业革命又取代了个农业文明形态,所以我们将近300年来的人类生活的方式基本上是这种工业文明生存方式。

刚才谈到要修正、纠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东西。

怎么来纠正?所以西方的这位哲学家他提到了轴心期的概念,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进行思考。

那么这轴心期是哪一个时代呢?他认为是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从公元前1000年之内,就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元年。

他说在这个历史时间里面,世界的几大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等等一些主要的文明古国都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