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癌全肺切病人护理查房

肺癌全肺切病人护理查房

肺癌全肺切病人护理查房赣医一附院心胸外一区
杨丽萍谢燕燕
病史回顾
8床 41床
我们要学习的几个方面:
肺癌的概念
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因此也称支气管肺癌。

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肺癌的病人多数是男性,男女比例约为3~5:1,但近年来,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肺解剖图
肺解剖生理概要
肺左右各一,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分为两叶。

分开肺叶的间隙称为叶间裂。

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

一、肺癌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分类、处理原则
1、肺癌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长期大量吸烟:重要致病因素;
②某些化学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癌作用;
③人体内在因素;
④大气污染;
⑤肺部慢性疾病;
2、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出现刺激性咳嗽或血痰低热,胸部胀痛。

晚期: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面部、颈部水肿;胸腔积液;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3、病理和分类
①按肿瘤起源分类: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

②按细胞形态分类:
小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癌):预后最差
鳞状细胞癌(鳞癌):最常见
腺癌:女性多见
大细胞未分化癌:较少见
4、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痰细胞学检查:痰中找到癌细胞可确诊。

支气管镜检查。

经胸壁穿刺活检。

其他。

5、肺癌的处理
二、肺癌的手术治疗概念和种类
手术目的:彻底切除肺部原发癌肿病灶和局部及纵隔淋巴结,并尽可能保留健康肺组织。

切除范围:周围型: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中央型: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的适应症:
1.①如癌肿达到或位于主支气管
2.②肿瘤侵及叶支气管距主支气管>2cm
3.③毁损肺肺叶或一侧全肺毁损
4.④中心型肺癌
三、全肺切除病人的护理
肺的功能评估:
充分的术前功能评估是减少全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沟通 ,给予情绪支持,动员家属给患者以心理和经济方面的全力支持。

详细说明手术方案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治疗护理的意义、方法、大致过程、配合要点与注意事项。

介绍国内、外有关肺癌全肺切除术的成功治愈率和术后生活情况。

纠正营养和水分的不足:
①建立良好的进食环境,
②提供色香味齐全的均衡饮食,
③注意口腔清洁,增进食欲,
④营养不良者经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营养。

改善肺泡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预防术后感染:
①患者术前应戒烟2周,戒烟不足2周者需用氧雾化吸
入以行呼吸道准备。

②注意观察支气管分泌物,若有大量可先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祛痰药等。

③注意口腔卫生,若有龋齿或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先治疗,以免术后引起肺部感染等合并症。

术前指导:
①练习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

.
②练习床上排便。

③介绍胸腔引流的注意事项。

④进行手术侧手臂和肩膀练习,维持关节全范围活动。

⑤运动及正常姿势。

练习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
注意:有效咳嗽的训练时,患者尽可能坐直,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

咳嗽时
口型呈半张开状态,吸气后屏气⑤–⑧秒后用力从胸部深处咳嗽,不要从口腔后面或咽喉部咳嗽,用N次短而有力的咳嗽将痰咯出。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严密监测呼吸、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呼吸波形、幅度。

若心率>100次/min。

血压<90/60 ,需要注意循环系统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术后24 h内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如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物理疗法治疗无效者,应给予机械通气。

术后体位
病人术后回病房时取水平仰卧位,全身麻醉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观察30 min,帮助病人取斜坡卧位(抬高病人上半身15°~30°)。

此卧位保持2 h~3 h,生命体征稳定再帮助病人取半卧位(抬高病人上半身40°~50°,抬高病人腿部15°
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在正常位置,增加胸腔容量,减少肺血容量,有利于肺通气。

术后约8 h帮助病人取四分之一术侧卧位,背部、臀部和腿部垫软枕。

避免过度术侧卧位,以免引起纵隔移位、大血管扭曲,导致呼吸循环异常。

同时避免健侧卧位,以免健侧肺受压,使肺部通气功能受限,以及术侧胸腔内渗液浸及支气管残端而影响愈合。

术后术侧卧位与半卧位交替进行,以术侧卧位为主,半卧位为辅。

维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一般呈夹闭或半夹闭状态。

维持气管、纵隔于中间位置。

每次放液量不超过1000ml。

呼吸道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清醒者,可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咯痰,坐起叩背,常规进行气道雾化吸入。

吸氧每分钟3—5升,术后第二天可改为间歇吸氧或按需给养。

卧床期间嘱患者用膈肌进行深慢的呼吸,协助其定期更换体位,鼓励指导患者在餐后1 h及餐前2—3 h进行有效咳嗽,通过有节律地适度叩击患者背部,间接地使吸附在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使患者有效地咯出痰液,从而改善肺功能,促进肺复张。

对年老体弱者及咳嗽无效者,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呼吸道护理方法
振动排痰机是根据物理定向叩击原理设计的,对排除和移动肺内支气管等小气道分泌物和代谢废物有明显作用。

术后护理
疼痛的护理:
对疼痛的患者可分散其注意力,指导患者做腹式深
呼吸,减少胸廓运动,同时可使用三阶梯止痛法,减轻患
者痛苦。

在使用止痛剂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以
免引起呼吸抑制。

维持液体平衡
术后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应控制钠盐摄人量。

一般而言,24 h补液量宜控制在1 000—1 500 ml,速度20一30滴/min 为宜,记录出入量,维持液体平衡。

加强基础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需卧床2—3天,活动量不宜过大,避免纵隔移位。

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改善肺功能。

患者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进行臂部、躯干部和四肢的轻度活动,每2小时翻身1次并按摩皮肤受压部位,以后每天逐渐加大活动范围,鼓励取直立的功能位,恢复正常姿势。

术侧肢体康复功能锻炼
术后预防术侧肩关节强直及失用性萎缩,应进行手臂和肩膀的康能锻炼,第2天嘱患者使用术侧上肢梳头、端碗等简单动作,过渡到从头顶触摸对侧耳廓、爬墙等运动。

心理护理
由于术后患者担心治疗效果以及伤口疼痛等综合因素,易出现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应理解患者心理反应,与家人密切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及时解决患者疼痛、睡眠不足等问题,通过稳、准、熟练的操作技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最终以乐观情绪出院。

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呼吸运动受限,是气管内的分泌物滞留堵塞所致,所以协助排痰至关重要。

常见并发症如下:心律失常出血急性肺水肿支气管胸膜瘘呼吸衰竭
心律失常
预防
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②高龄、手术范围大、水电解质失调。

③胸腔引流管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对心脏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④心肺功能不全。

心律失常
护理
①保持有效肺通气和满意的氧供给。

②防止纵隔摆动。

③术后早期过度活动引起伤口疼痛及缺氧。

④适当降低肺动脉压力。

出血
预防:
术中损伤胸壁肋间血管,肺部大血管结扎线脱落,电灼止血不彻底 . 术中
分离胸膜粘连残面出血或渗血。

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敷料、胸引量、尿量、皮温等,必要时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急性肺水肿
预防:输液过多过快易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诱发急性肺水肿。

此情况在老年患者、心肺功能下降、全肺切除术后更易出现。

护理:术后控制输液量与速度。

支气管胸膜瘘
预防:①支气管残端血供不良。

②术后支气管、胸腔感染。

护理:
①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咳嗽咳痰情况,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是否有气体溢出;
②发生时应取半卧位,向患侧卧位,以防露出液流向健侧;如已拔除胸管者应重新置管。

呼吸衰竭
预防:
其发生与肺组织减少,呼吸道感染、创伤疼痛、咳嗽无力等因素有关,多见于60岁以上、术前存在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

呼吸衰竭
护理:
①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麻醉清醒即采用1/4侧卧位,同时注意引流管的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②术后注意测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无创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

③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24 h以上,维持氧饱和度95以上。

④多做深呼吸运动和吹气球,保障有效通气及预防肺部感染。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数星期内,应进行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或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避免居住或工作于布满灰尘、烟雾及化学刺激物品的环境,劝其戒烟。

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每天保证充分的休息与活动。

若有伤口疼痛、剧烈咳嗽及咯血等症状,或有进行性卷怠情形应随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