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
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
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
(4)非指导性教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
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
(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
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
(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
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第二章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
《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
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
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
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初中》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