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符号学

文化符号学

总序——叶舒宪学术价值之外,神话有两大社会作用:一是让精神紧张,心灵困顿的现代人重新体验心灵召唤和幻想飞扬的奇妙乐趣;二是为符号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深层次的文化资本矿藏。

前一方面,用约瑟夫•坎贝尔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神话"(Myths to live by)的书名可以概括;后者则是布迪厄的"文化炼金术"。

文化即表述——徐新建第一,作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基本事象,表述问题正面临日益加深的诸多危机。

第二,"文化表述"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人类自身文化的一种观察、认知以及解释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汇集,有构成各种各样,可以称为不同话语语式的"表述文化"。

第三,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表述。

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意义外显,也就是把自我的特征和意义加以揭示,通过表述,坐实意义。

第四,表述问题关注表述的主体、对象、目的和方式三个核心问题。

导论:N级编码——文化的历史符号学——大小传统文化的整体再解读文化文本的构成:从表述到编码大传统,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小传统,文字书写的传统。

(这里的大传统可以理解为一种用历时性的发展观念从民族乃至更大范围意义上对文明或文化通过溯源以及整体性的视野进行研究的维度)(一种假设)小传统植根于大传统。

用历时的、动态的视角考察文化文本的生成,将文物和图像构成的大传统文化文本编码算作一级编码;将文字小传统的萌生算作二级编码的出现;用文字书写成文本的早期经典,确认为三级编码;经典时代以后的写作为非都是再编码,统称N级编码。

表述、编码与权利徐新建:文化即表述(徐新建:文化即表述,载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通讯(电子版),2013,总第9期,第97-98页)赵毅衡对于文化表述的理解:文化是所有社会相关的表意活动的总集合。

(赵毅衡:文化表述语人类学研究的本质追问,载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通讯(电子版),2013,总第9期,第95页)叶舒宪:"文化表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政治,今天的文化研究和传统的文学批评、文学欣赏的重大区别就在于特别强调文化政治层面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谁有权利表述?谁制定编码规则?一般是社会中最高政权的统治者。

建立一种历史性的文化文本的符号编码理论,可以把"表述"和"被表述"的问题深化,让它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具穿透力的一种分析工具。

原型批评派斯洛普•弗莱说过,批评家应该比作家更了解作品的文化意涵。

谁最善于调动程序中的前三级编码,尤其是程序底端的深层编码,谁就更容易获取深厚的文化意涵,给作品带来巨大的意义张力空间,而不是只停留在就事论事地描写上。

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就是"集体无意识"显现为"原型"。

N级编码程序大传统:一级编码:物与图像小传统:二级编码:文字三级编码:古代经典N级编码:后代创作N级编码与神话历史罗兰•巴特在《作为符号学系统的神话》中指出,神话当中有两种符号学系统:一种是语言系统;里一种是神话本身构成的系统。

(「法」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屠友祥、温晋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75页)上编文化传统多级编码论第一章大小传统论台湾中兴大学陈器文教授对大传统的界定有五点:(1)长时间的延递;(2)社会群体的认同;(3)对个体具有内化作用与制约力;(4)潜意识的优势合法性;(5)具有人文意义与价值感。

大传统如何重解小传统大传统原型为小传统再编码提供资源和空间;大传统原型对小传统再编码有深远的制约作用。

文化表述与文学功能一、突破"书写文化"的霸权遮蔽文化是要靠表述的,但表述方式在历时性的"层累"之后,后面的扭曲、忽视遮蔽了前面的表述。

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因为民族更替,历史被覆盖,遭受殖民统治的民族国家"集体失语",他们的表述在展示或表达民族文化时,殖民心态使传统经历再遗忘和再选择,在被话语围困的处境中很难再有突围的视野、勇气和魄力。

文字产生以后,书写媒介参与了话语权里的分配。

经国家权力和书写、印刷等媒介技术的整合,书写叙述又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必须的建构链条。

口传时代和信仰密切相关的口耳相传的口述事实,即便被记录下来,仍然被书写媒介规制、筛选。

二、还原文学发生的"第一现场"大传统对于文学口头传统的再发现,使得对文学的理解还原到最初的"多媒体"场域,在原初的视、听、仪式等空间场域中,立体的、聚焦式的呈现使文学发生的第一现场更加清晰。

大传统还原文学演进谱系对口语传统的回归,其意义正如美国学者弗里所言,使长期沉浸在书写和文本中的人们"重新发现那最纵深也是最持久的人类表达植根",为"开启口头传承中长期隐藏的秘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把钥匙"。

且不说中国传统的累积型小说,今天各民族的史诗传唱、民歌民谣、说唱性展演本身就是此生口头传统;就是中国早期的尚书论语等同样来自口头传统。

三、神话价值和文学功能的再认识神话叙事,表现出人类早期的认识和信仰,为后世文学留下丰富的原型意象和符号资源。

神话阐释的二原则:一,神话叙事,不一定符合理性中心的历史观,但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神话叙述都是广义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神话所反映的原始思维为中心的心理和情感,对社会结构和功能的有序运作至关重要。

二,在写实层面,文化的深层结构的隐喻的无意识认知秩序,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

由神话开启的文学叙述是一部人类精神的秩序建设和疗救(恢复秩序)史。

神话表达,激发,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进行的现实描述。

文学治疗的两种基本类型对应着人类两大基本表述传统:抒情/叙事传统。

抒情诗歌的治疗主要是“唱咒诗治疗”,其疗效的发生主要在于激发语言的法术力量;叙事治疗的疗效来源于幻想的转移替代作用。

(叶舒宪: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载百色学院学报,2008,第5期)文学叙事的治疗途径在于“回归大传统”,即回归文学传统中历久弥新的叙事程式和认知模式,让作家的叙事和读者的阅读回归以往的人类经验和文化传统,以求获得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框架,找到所依赖的价值评判体系,获得稳定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达成认知协调。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先导是"人类学诗学"和"民族志诗学",此二者被西方用来结构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占据西方思想统治地位的"诗学"观念,使当今文学理论的概念能够真正涵盖并有效阐释现存人类的数千种族的活着的多媒体表演情境中的文学及其文化传统。

从这种意义上看,大传统的文学人类学立场首先是民族的,因为该理论涵盖了保护人文学的多样性存在,特别是众多的无文字社会的文学存在,同时也能够更加突出现象学意义上的文学认识,抢救在全球化浪潮中冲击下陷入失语状态的原生态文学;同时其立场又是世界的,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因为它试图在包罗万象的民族文学背后探究其普遍的、永恒逻辑规律和语法结构。

(叶舒宪:从"世界文学"到"文学人类学"——文学观念的当代转型略说,载当代外语研究,2010,第7期)小结:用大传统重解小传统大传统视野下的文学包括两个方面:前文字的文学;与文字书写传统并行的口头传统。

在创造了辉煌的神话、史诗和传说的口头大传统演变为小传统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套语和程式。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大传统给书面文学提供了土壤和营养,不同民族的书写文学诞生于大传统时期的"巫术-宗教意义的神圣空间",如今其所产生的原型意象贯穿于大大小小的文学主题之中。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词语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45)第二章N级编码论N级编码论的学术渊藪一、四重证据法从王国维的二重分析法和孙作云的三从重析法发展出来,简单讲就是从只重书写文化转到同时注重口传文化,并吸收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强调在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的价值冲突或对立中来反思与批判文明史。

四重证据法是以人类神话思维普遍性原理或文化通则为结构内核的,它整合了斯诺洛普•弗莱的"原型"思想和张光直的"中级理论模式"。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P195)""四重证据法"对人类神话思维普遍性原理的探寻扩展到"物叙事"或"图像叙事"的范畴,即"从文字表现的原型之外寻求图像的表现的原型,以及作为实物的原型。

通过补充有关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的新知识,来重新判断乃至纠正文本叙事的局限性。

"(聊明君、叶舒宪:迎接神话学的范式变革,载民族艺术,2009,,第3期)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一,对中国文化多源构成的分析和"少数民族文学"价值与地位的再重估;二,通过探讨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是观念框架;三,提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包括活态/固态文学、口传/书写文学、多民族/单一民族文学等范畴。

当代文艺学的人类学(文化)转向N级编码论追求与表征的是一种更加鲜明的"大文学性"和文学的大语境关联性。

解构主义、狭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批判主义、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生态文论美国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J.希里斯•米勒所说: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中心有一个重大的转移,由文学"内在的"、修辞学研究转向了"外在的"关系研究,并且开始探究文学在心理学、历史或者社会学语境中的位置。

罗兰•巴特的互文理论表达出其对于语境关联性的重视:我们现在知道文本不是一行释放单一的"神学"意义的词,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各种各样的写作在其中交织着、冲突着。

文本是来自文化的无数中心的引语构成的交织物。

文本由多重写作构成,来自许多文化,进入会话、模仿、争执等相互关系。

(「法」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林泰译,见赵毅衡选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P510-511)解构主义着眼点是能指之网或互文本性;新历史主义重视文本与历史、历史与文本的"书写性"关联;后殖民主义则关注文化帝国主义霸权结构中的"看与被看"关系;英美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明确强调话语表征的政治内涵、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建构和压抑性质。

相关主题